但是最近,这类“新面孔”少了很多,“营业额下降了50%,这还是保守估计。”
1月1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儿巷婴童一条街上原本20多家婴童店,如今已经关了六成多,剩下不到10家。不少店铺的门口挂着“出租”两字,这样的情形在这条街上并不鲜见。这条曾经炙手可热的婴童一条街,已不如当初繁荣。
省儿保医院部分搬至滨江 附近沿街店铺少了一半生意
“现在一天营业额少了1000多块,原本少说也能做到3000块的。”重庆鸡公煲的张老板说。
隔壁的军儿面馆情况类似。“以前一到饭点,这里就很难找座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附近医院带来的客流。”面馆老板苦笑道,“现在客流直线下降,少了四成多,我也在愁以后怎么办呢?”
广福路是从孩儿巷通往省儿保医院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这个交叉路口附近,开的几乎都是餐饮店,从杭帮菜餐厅、馄饨店、面馆到便利店、面包店等等。
不只是沿街的餐饮店,这里的婴童店日子也不好过。“依照目前的情况,租金是赚不回来了。”童装特卖店老板摇了摇头说,“幸好当时签的是短租,这个月做完,下个月就不做了。”
“客人一下子少了很多。”阿杰邦尼童装店目前正在4折清仓,店员小沈说,这里处在孩儿巷的中段,刚好被旁边的长寿桥小学挡住,去省儿保看病的人很少注意到这里有家童装店。“生意一直不好,听说省儿保医院部分搬迁了,老板当即决定关店转租。”
超六成婴童店关门 婴童一条街“名不副实”
婴童一条街位于孩儿巷武林路至中河路段,全长约1公里,曾号称全国第一条婴童产业主题商业街,于2013年9月正式开街。
孩儿巷靠近延安路的路口,原本连着开了三家婴童店,一家是卖童装的,一家是卖书桌椅的,另外一家是卖婴童车床的。如今只有中间那家“儿童成长书桌椅”店还在营业,一边的童装店已经改成了女装店,另一边的婴童车床店玻璃门上贴着一张大大的“旺铺转租”纸张。
儿童书桌椅店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是去年10月份关店的。“孩儿巷中段的宝贝日记是这条街上最大的婴童店,这两家店也是宝贝日记旗下的,算是这条街的形象店。但去年国庆我从外地回来就发现这三家店集体‘蒸发’了。另外,对面二轻大厦的宝贝摄影中心也在前几天关门了。”
记者沿孩儿巷细数,结果发现目前正在营业的婴童店仅有7家,和开街时的20余家相比,关店率超过6成。
“开街之初,大力度的宣传和丰富的活动吸引了不少人气。特别在周末,这里经常人头攒动,听说这里开了一个婴童主题的商业街,大家都慕名前来。”吴先生回忆,“我们的书桌椅是台湾品牌,卖得比较贵,一套桌椅价格近万元,所以当时一天卖出一套已经算不错的了。但是现在,看的人多、问的人少,一个星期也卖不出一套。其实早就可以结业,只是投资方还有部分账目没算清,所以一直拖着。”在采访过程中,有三家店老板对记者表示近期有结业转租的打算。
“租金还剩一个月,等把店里的存货卖完,就不做了。”童装特卖店的门口贴着一个大大的“sale”字样,老板说,“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房租也跟着涨。我的店面面积近30平方米,里面还有一个小仓库,月租金将近一万五。”
“开业四年以来,租金翻了一番,但营业额却一年比一年差。”外贸童装店的叶老板说,“之前这一带还算热闹,在黄金时期曾一铺难求,后来又通了地铁,房租便跟着涨。现在房东端着不愿降价,想开店的算完账吓跑了。隔壁韩国童装店关了不止半年了,至今还没租出去。”
店铺租金节节高,客流持续减少,这是最近半年时间内婴童店集体“出走”的原因。
电商、商业综合体崛起 只限于购物的婴童店风光不再
记者调查发现,孩儿巷婴童一条街走下坡路,除了省儿保部分搬迁这个因素,还和近几年人们的消费习惯变化和母婴行业业态变化有很大关系。
“现在基本上不逛沿街的商店了,如果有购物需求,我会直奔商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来接小孩放学的张女士,她表示,现在几乎每家商场的儿童业态都非常强大。
“现在街边不好停车,而万象城、银泰这些商场通常都有停车场配备。另外,相对来说,购物中心的业态更加完整,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都比较齐全。”张女士说。
稍稍注意就能发现,目前儿童体验业态纷纷扎堆在各购物中心,似乎已成为后者的标配。“70后、80后家长们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以及消费观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单纯购物的婴童店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能让儿童,甚至家长一起参与体验的儿童体验、休闲游乐业态。”业内人士表示。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商和海淘“入侵”母婴行业,更多的年轻父母选择坐在电脑前、动动鼠标轻松下单购物。
小何的孩子刚满一周岁,她说,身边当了妈的朋友大多是“海淘党”或者“代购党”。“海淘、代购基本上针对奶粉、尿不湿这类产品。在国内电商网站上,大多是买童装、童鞋。”“孩儿巷婴童店主要客源是居民和附近上班的白领,我认为现在的情况刚刚好。”资深业内人士认为,类似的商业街都历经这样的变革,比如上海的长乐路,也从旺铺变成空铺,再慢慢摸索转型。“包括租金问题在内,这些都是由市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