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初,当翁联辉决定下海开一间馄饨店的时候,妻子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去试试吧。”
下海之前,翁联辉是上海市轻工业供销公司下属一个全资子公司的总经理,一人的收入足够全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下海后,翁联辉只是一家面积不到50平方米的小馄饨店老板,能生存与否,当时没有人知道。
“我在公司时是配有专车的,而刚下海后只有一辆自行车,每天就骑着它去上班,去了解市场情况。有时候连擦桌子、端盘子这种事也要自己做。这种从小汽车到自行车的巨大反差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为什么会选择去当一个馄饨店小老板,翁联辉的说法是,“我只是不想像很多前辈一样在国企里呆到60岁退休。”市场化使他有了一次实践人生价值的选择自由。
图片由“学招网”提供
5月,吉祥馄饨店在上海开张。前期的准备和准确的市场定位使生意很快就越做越大。仅仅几个月,连锁店增加了几十家。生存问题解决了之后,翁联辉将目光转向发展——首先遇到的是商标注册问题。
馄饨店创办时领取的是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证书———所谓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就是组织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正规的就业形式获得一定收人和社会保障的社会劳动组织。“我那时的身份是下岗失业人员,因为我的劳动手册上显示我没有工作单位。”翁联辉笑着说。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虽然可以享受3年内减免税的待遇,但因为不具有法人资格,所以没法申请商标保护。而“吉祥”这个品牌无疑是翁联辉他们当时最大的财富。“当时如果想要获得法人资格,就必须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我们那样一个成立不到一年时间、每个店面投资不过2万多元的馄饨店来说,有限公司最低10万元的注册资金实在是一个很高的门槛。”
但不久,这个问题就出现了转机。当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个人独资企业法》,并从2000年1月正式实施。
2000年2月吉祥馄饨店成为上海市第一批个人独资企业,翁联辉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了:“私营企业主也可以成立公司,这个门槛大大降低了,我们也可以顺利解决商标保护的问题了。”
如今吉祥馄饨已经在全国开出了100多家加盟店,最北面开到沈阳,最南面开到桂林,最西面开到了乌鲁木齐。
馄饨是一种普通的小吃,普通得容易让人忽视它,因此经营馄饨生意也往往被许多创业者视作小生意,认为没什么利润而弃置一旁。但37岁的翁联辉却在3年之内把一个3万元的馄饨店发展成为拥有70多家连锁店、资产规模超过3000万元的连锁集团企业。
吉祥馄饨店创办于1999年5月,此前翁联辉在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做过8年教师,后又在轻工系统下属的一家国企做过经理。当时单位效益不错,翁联辉的日子过得也挺滋润,但时时撞击他心间的创业激情让他最终选择了急流勇退。1999年2月,他毅然辞职。
为什么选择做和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馄饨店?
翁联辉说,自己1989年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在职金融硕士时,就看好当时国际上流行的经营模式——特许经营。他笑着回忆说:“我是先选择特许经营这种经济业态,然后才找到馄饨这个项目。餐饮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永远年轻的行业,是老百姓生活中永远不可缺的一部分,而且它利润高、受经济波动小,并且具有可快速进行低成本扩张等优点,非常适合采用特许经营这种运作方式。以前馄饨每个饮食店都做,但把它纯粹做好做精的上海目前还没有,我看中的是上海庞大的上班盒饭族市场,把特色馄饨做成100多种馅,用物美价廉的方式解决上海上班族的吃饭问题,是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