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杭州一家外贸公司的严小姐请客户在某星级饭店吃饭,6个人开了四瓶法国进口葡萄酒,打完折后的价格不到四百元。“这个价格挺实惠,客人也觉得很受用。”严小姐说。
眼下,中国的红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个代理商都在争夺市场。德国皇座中国总代理商方先生说,“我们的市场策略正在调整,之前比较关注中高端市场,这一块利润也较高。今年我们准备把重点放在价格较为实惠的产品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进口红酒价格普遍下调,百元左右的进口红酒也不少见。一瓶智利安山谷赤霞珠红葡萄酒,售价不到70元;来自法国波尔多产区的敖龙干红,98元就能买到……
进口均价连续两月下跌
2012年1月份,浙江省进口葡萄酒387.5万升,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12.2%;价值1704万美元,下降4.3%;进口均价每升4.4美元,上涨9%。
浙江电子口岸中心相关人士介绍,今年1月,我省葡萄酒单月进口均价连续两月下跌,进口量环比减少13.5%。当月,浙江省葡萄酒进口均价每升4.4美元,环比下跌7.5%,但仍连续13个月保持在4美元以上。
统计显示,浙江8成以上红酒来自欧盟进口。2012年1月份,浙江省自欧盟进口葡萄酒337.3万升,减少5.8%;自澳大利亚进口葡萄酒20.7万升,减少28.3%;自智利进口19.4万升,增加8.4%。
“从整体上看,红酒的价格确实有下调的趋势,有些上档次的品牌红酒下调的幅度甚至比较大”,方先生认为,近来红酒价格的下调主要是跟市场变化有关,随着红酒文化的普及,国内消费者对红酒的认知有了提升,朋友聚餐、商务宴请越来越多地选用红酒。
方先生说,“这一块市场相当大,红酒经销商自然把目标市场对准这一人群。而这一群体对价格是较为敏感的,二三百元一瓶,这种档次的酒最合他们需求。”
“傍名牌”现象层出不穷
随着进口葡萄酒的过热增长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进口葡萄酒“傍名牌”现象层出不穷。浙江电子口岸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大量的小企业在香港或境外注册“拉非”、“玛格”等与国际名庄产品非常类似的商标,以“拉菲”为例,国内外的经销商创造了一系列的“拉菲品牌”,诸如拉菲家族、拉菲兄弟、拉菲特、拉斐尔等。
执法人员发现,在一家高档会所性质的餐厅内发现红酒陈列室内摆放的标识1994年、2004年、2005年和2007年的LAFITE、HAUT—BRION、LATOUR等红酒均没有任何的中文标识,但该店负责人介绍,这些红酒是法国波尔多著名酒庄生产的,价格非常昂贵,年份久的要两三万一瓶。
对此,杭州一家代理澳洲、德国多个酒庄品牌的代理商直言不讳道,“在一些餐馆里卖高价的进口葡萄酒,在出口国可能只要几欧元。”执法人员提醒消费者,“在餐馆消费高档红酒时一定要注意看瓶体是否贴有中文标签,否则花了高价,喝的并不一定是正宗法国名酒庄的红酒。”
对国内红酒市场冲击严重
“国内红酒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方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他的印象里,几年前,做进口红酒生意的,大家都争高端市场。他坦承,那时候市场比较乱,利润也确实高。由于欧洲市场的萎缩,国际上一些葡萄酒经销商将市场开拓的重点转移到中国,这对国内葡萄酒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王朝酒业日前发布盈警,预期2011年度综合溢利将按年显著减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主要市场浙江省采购订单减少令销量下跌,而浙江省正是进口葡萄酒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
据浙江电子口相关人士介绍,根据《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12年1月1日起,新西兰葡萄酒进入中国将实行零关税。截至2011年6月,新西兰在葡萄酒出口国中排名第11位。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是亚洲地区新西兰葡萄酒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间出口额仅240万美元,2011年全年出口额增长至1360万美元,增长幅度达456%。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和工业信息化部近期联合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酿酒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