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助力的中小机构,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
2月22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而在此前后:
1月23日,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月26日,教育部等四部门的答记者问;
3月16日,两会上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都多次强调整治课外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可以搞各种培训,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学、超纲教学”。
就在一系列政策“急急如律令”发布之时,很多中小机构校长却不知所措。自己能不能办理办学许可证?办学许可证怎么去办?校舍怎么拿到消防安全合格证?怎么寻找合适的校舍?
比如海南的李校长最近就在犯愁怎么租到一个合适的办学场地。
要寻找一处300到500平米、六楼以下的商业用房,对于很多初创不久的中小机构还是蛮有压力。
爱培优联合创始人李立勋认为:“这次国家整治力度很大,培训机构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对龙头企业、互联网教育平台或许将利好。”
不少中小机构校长也都是有苦说不出,安徽的一位校长就说,“有哪个培训机构不想办教学许可证?但是一是要消防许可证,二是要300平以上。但我们小县城真的不好找这样的地方。而且成本增加很多。我从事教培有十年,一直做得都是小规模的辅导,虽然规模不大,但我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国家在证照、教学、竞赛等各方面的严格规定当然是好事,但是还是有不少校长反映,哪怕符合条件,办学许可证依然很难批下来。
❒ 中小机构话语权缺失了吗?
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会去调研和倾听政策涉及的相关者。
➢ 那么,为什么很多中小机构的校长都会有一种自己的声音、诉求没有被听到的感觉呢?
因为小机构的声音太小,而批评他们的声音却很大。
第一,是一些大机构对自己的轻视。
“像我们这种正规的品牌连锁机构,场地、师资都有保障。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学校门口发传单,那些小机构只敢偷偷摸摸地塞给家长一张名片。”一位来自大机构的老师如此说。
当然,还是有很多大机构负责人的思考都是从整个行业出发去考虑,并没有否定小机构对行业的贡献。
第二,是一些媒体的区别性报道。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大机构被塑造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教育情怀的形象,而小机构则大都宣传成“小作坊”、师资造假、只想着挣钱等负面形象。但实际上,不管大机构还是中小机构,都会存在问题。不能将问题都归于小机构。
第三,是治理行动时偶尔的区别对待。
据一些校长反映,个别地方在整治规范教培行业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大机构个别无证办学点的处理较为宽松而中小机构无证办学点处理较为严格的区别对待。当然,这肯定是个例。但是在地方上也确实存在区别对待大小机构的现象,小机构也希望获得平等的对待。
对于小机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当然不能回避。但是小机构常常被指责的黑心、虚假宣传等批评,却很少有小机构能够发出对等的声音去反驳。
当然,一方面,中小机构体量更为庞大,从比例上和数量上,其存在的乱象确实比大机构要多一些。但是我们所指的小机构,是指有正规办学场所和营业执照的但可能没有办学许可证小机构,并不包括黑机构。据统计,80%以上的培训机构都没有办学许可证,所以没有办学许可证这个问题是普遍性的。不能说没有证就是黑机构。
大机构被四部门文件所批评的提前教学、超纲教学,中小机构都有。而大机构在管理的规范性、精细化上的优势,确实是小机构的劣势。
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因为中小机构规模小、数量多,政策制定者更容易受到有话语权的大机构的影响,而中小机构往往就失去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2月22日四部门发出通知后不久,教育部就约谈了新东方、好未来、学大、高思、龙门等15家K12项目的全国性大机构。
在约谈会上,大机构一方面会遵照教育部的政策精神做出保证,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反馈自己的声音。而小机构自然不会有代表参会,更不可能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 中小机构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很多地方小机构的校长都是有不同声音的,但却表达无门。
大机构的话术体系、营销体系都比较成熟,但很多小机构校长本身就是服务于一隅,很多小机构不靠话术不靠营销,就是靠自己的教学质量来赢得家长和学生。
“我们老师都说我开学校开得特别搞笑。因为我们没有宣传,我们算了一下我们这五年可能就发过三次传单,人家一周发两次我们五年发三次。我们就想着怎么上好课,我自己的课应该是我们学校最多的,我经常一天上七节课,所以没有时间搞市场,整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口碑进来的。我们也没有统计什么引流量、续报率。我们也没有试听课去引流,老师没有时间给学生单独开试听。那怎么试听呢?正常课程,你赶上这节课要来学就跟着听,听好就跟着学,不听好第一节课不算钱。”东北的侯校长如此说。
➢ 尽管和大机构精准的营销体系相比,侯校长的小机构管理太过粗放,但这样的小机构谁说不能带给孩子受益呢?
“我们今年就有一个孩子考上了清华。不过我们没有宣传。考上清华是人家自己也很争气,我们就是助了一点力而已。”侯校长对小机构对于孩子的助益特别谦虚,不愿多说,但谁能说小机构的助益就不如大机构?
中小机构的很多校长,多是教育出身。很多人创办学校是因为当前的公立教育和已有的各大培训机构不能满足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要求。
常筠老师创办腾飞教育,也是因为“作为一个妈妈,我既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又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不至于到高中睡眠不足,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她就思考怎么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怎么教孩子学习英语。
常筠老师发现自己的英语教育方法非常有效,她也想分享给更多的孩子们。
“2006年,为了推广我的英语学习方法,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办起了我的培训学校。”
创办前几年都是非常艰辛,腾飞也一样是小机构。所以常老师特别理解很多小机构校长的不易,也愿意为他们发声呐喊。
在大机构纷纷做出保证、改变以往超前超纲的教学体系之时,我们当然要承认,中小机构往往也是应试教育的“帮凶”,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还需要按照四部门文件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改正。
尽管底层民众的上升渠道还是主要依靠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确实不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了,国家的导向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素质型人才。中小机构也确实需要改变,为国家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
转变是需要时间的。转变是需要成本的。转变是不能各地“一刀切”的。
而不搞“一刀切”,也是四部门文件的精神。
有文件精神作为支撑,中小机构的校长和老师,更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 中小机构应该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
教育部要求各地在4月中旬必须制定出具体方案。广东、天津等地已经在4月12日出台了本地的治理方案,治理方案与四部门文件基本一致。
各地治理方案与四部门文件基本都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 那么,中小机构应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发出声音,并不是反对。
□ 发出声音,首先要知道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
第一,发出声音,但不要做“愤青”、“喷子”。
说出的话要本着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要在深入领会政策精神,结合自身改正态度的前提下,发出合理的声音。
第二,要发出关键性的声音。
校长们可能有很多意见与建议,但是在发声时,最好要发出自己最关心、最关键的声音,而不是面面俱到。
比如,特别让中小机构校长们关心的,是办理办学许可证中营业面积等的规定,以及办理办学消防许可证中楼层等的执行性的规定。
再比如,即使符合政策规定,但去教育主管部门办证的过程中,办事难、排队难等困难。
据芥末堆报道,多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当地消防部门已经在调研论证,或将调降办学场地设置标准,便于更多培训机构取得办学许可。上海、成都明确办学场地的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即可,另有多个城市正在考虑将办学面积降为150平方米。
而这些,与一些中小机构能够发出关键声音就有着关系。
第三,借助自律承诺发出声音。
比如近期,就有来自全国的160家校外培训机构共同签署《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承诺依法、诚信、规范办学,避免“超纲教学”“强化应试”,绝不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等。
当然,这160家机构都是大机构,中小机构并不在内。但是中小机构也可以尝试在小范围内发出自己的自律承诺。
□ 发出声音,还需要三个找准
找准时机。
在各地制定本地方文件的时候,其实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是会做意见征询的,一定要关注到各地限时开放的进言通道,找准时间,才能将自己的意见反馈上去。
佳一数学创始人王晓兵就以佳一数学的参与来举例子:
“《江苏省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办法》在2017年12月发布了修改版,而发布之前征求了八轮意见。意见征询都是公开的,作为校长你得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佳一数学参与了五次意见征询。第一次我们洋洋洒洒写了七页建议,盖了公章递给教育局的领导。因为制定政策的时候你不参与,政策定出来你再说这里不合理、那里不合理,那别人肯定不理你,就得按政策来。”
找准渠道。
献言献策,阐述自己的困难,一定要找准渠道。在自己机构内部的微信群中抱怨,声音并不能传递给政策制定者。除了“找准时机”中所述的意见征询渠道,在校长群中发声,可以和同行互通信息,寻找联合办学等各种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办法;在各地12345政务平台或市长信箱留言写信,都是发出自己声音的渠道。
找准人员。
据王晓兵介绍,河南某市,一个区批出来的办学许可证甚至占了全市的一大半。因为该区教育局长对于民办教育人做的事情非常认可,只要合乎政策规定,都会尽力帮助校长们成功申请办学许可证。有教育情怀的局长是占多数的,只要机构符合条件,手续合规合法,那么遇到困难,就要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反馈给理解民办教育的主管领导。
□ 中小机构要让国家的声音不打折扣
尽管一位来自贵州在教育局有过行政管理经验的校长就说,政策在从中央到省到市县的层层传达中,执行效果上会打折扣,所以对于不能“一刀切”的拿捏程度,可能各地会有不同。
但我们相信,中小机构一方面发出自己的诉求,一方面按照规定办理证照,同时机构勇于接受国家的监督,不搞换汤不换药,让国家的声音不打折扣,那么就无惧会被“一刀切”。
➢ 面对史无前例的课外培训治理,中小机构校长在发出合理声音的同时,更要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
第一,需要办学资质的机构必须尽量规范化,尽快办理办学许可证。
有照无证必然不能长远。而如果您还没有营业执照,那在我们的定义里可就不是小机构而是黑机构了,更需要尽快走上正轨。
第二,实在申请不了办学许可证的小机构,可以抱团取暖,或者与有证机构合作,还可以尝试入驻教育综合体,办理统一办学资质。
第三,中小机构可以尝试拓展业务。
比如从应试类培训转型素质类培训。素质类培训受到监管相对宽松,而且也是教育部政策鼓励发展的领域,更是一块远未被充分开发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