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钟,从在“快书包”网站上下单,到快递员到公司楼下,田田(化名)特意看了一眼手机来电的时间,她惊呼,太快了。
在一定时间之前,通过手机、微博、网站下单,快书包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一小时送达。
浩渺的书海、拥堵的交通、复杂的供应链、焦急等待的购书人……徐智明和他的快书包能达到上述目标吗?
一副眼镜搭配一脸憨厚的表情,眼前慢条斯理的徐智明选了一个“拼速度”的创业方式。“我一辈子都在跟图书打交道,这已经是第二次创业了。”徐智明告诉记者,15年前,徐智明第一次创业,他经营的连锁书店龙之媒,专注于广告专业图书的出版和销售,在广告和设计界小有名气。除此之外,徐智明还和太太高志宏一起合著了畅销书《我爱做书店》,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是最近两年徐智明很苦恼,因为书店的盈利空间已经大打折扣。互联网和盗版的挤压导致民营书店生存困难。2010年7月22日,徐智明曾在博客上写下这样的句子:由于无法负担租金高昂的地面铺面,龙之媒广州店将结束营业。
一边是被互联网侵占的图书销售空间,一边是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无暇放慢脚步再读书,在快与慢之间,徐智明寻找着一条属于自己的解决之道。
“7-11+麦当劳”模式 “卖出一本图书有多难?”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徐智明自己知道。为了寻找最适合的渠道,徐智明曾在健身中心、电器连锁店、少年宫、电影院、加油站,包括咖啡厅等地方做了测试。效果最好的是电影院。去年10月,徐智明在北京万达电影院的电梯入口处摆放了两排书架,30天测试期,每天能卖出1000元。徐智明的书架没能在电影院长期留下来,原因是赚得还不够,“卖爆米花赚的钱是我的十倍。爆米花利润是90%以上,我的书才能给别人分百分之十几。”而网络,早已被当当和卓越占据大部分市场,再次复制似乎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
直到某一天,徐智明无意之中在《哈佛商业评论》看到一篇关于精细化营销的文章。文章中提到“所谓精细化营销的核心,就是满足消费者细微的心理感受”。这篇文章,让徐智明茅塞顿开。“这是一个需要速度的年代,当人们饿了,叫了麦当劳,1小时之内就可以送到;当人们想看书了,为什么不能1小时送到呢?”
创业之初几乎所有的想法都是为了满足“节约时间、方便快捷”。一小时配送切入,这也是快书包最主打的概念。这就要保证各个环节都要“快”。
“快”,为了满足这一核心客户需求,快书包提出了精选的概念。每个月,由快书包将几十个各类图书网站排行榜的畅销书统计出来,“目前精选的主要有500种左右图书、十几种流行杂志。”徐智明告诉记者,“当当有50万种图书,我只有500种。”徐智明形象地将二者的关系比喻成沃尔玛和7-11,“沃尔玛旁边是可以开7-11的,很多大超市附近是有便利店的,它们服务的半径和人群有差异,你买一瓶水去超市的话真的会很累。”
“快”,在订书环节,快书包开通了网站、电话和新浪微博三个渠道。“你可以在新浪微博上发私信给我。”微博的私信,避免了电话占线和网站注册,自从发现了这个渠道,徐智明每天上微博的时间变长了,“和网友交流变成了我一天重要的一个工作。”
“快”,为了满足在拥堵交通中保证1小时配送,唯一的方法就是缩小配送范围,增加配送点。“我们每个小库房都有电话、电脑和打印机,当客户订单下达以后,由呼叫中心转移到小库房,每个小库房只负责周边的20~30公里距离。”
7-11加上麦当劳,这就是快书包的商业模式。
最大的困难
2010年6月9日,快书包首次上线。对于这一天,筹备了近一年的徐智明记忆犹新,“6月9号开业那天顾客没有陌生人。”
那天他从早晨开始发短信、发邮件,发MSN,邀请在快书包的配送范围内他认识的人来买书,还给他们下达了任务——反馈问题。徐智明罗列了很多问题给朋友们:掐表记录从下单到收到产品需要多长时间;送货员穿没穿工作服,戴没戴帽子;送货员是否准备好零钱;送书的时候是否用了蓝色印花布包裹(现在蓝色印花布已经成为快书包的标志);是否当面打开;是否礼貌用语……测试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网站信息指引不流畅,比如没带宣传单,特别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备好零钱。
让快书包最火爆也是最尴尬的时期,是《独唱团》的售卖。那时候,快书包的物流受到极限的挑战,但是《独唱团》也给快书包带来了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徐智明因此知道了主流客户的区域位置和公司的配送极限。徐智明为《独唱团》的发售作了充分准备,包括在《独唱团》上市前几天购买了谷歌和百度的关键词,“我特高兴终于有这么一个事可以考验我们,这是我们‘一小时’这个概念传播出去特别好的机会。”
徐智明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短短几个月,虽然北京的市场还没有做成熟,徐智明已经开始在其他城市推广。
8月24日,上海;9月9日,西安;9月15日,成都;10月,长沙……徐智明急于在模仿者进入之前,先一步抢占市场。人力是快书包最大的成本所在。这些配送员拿的是底薪加工作量提成,每个人每月的工资在1700元到1800元之间。
“知晓程度不高,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我们的配送人员足够,但是工作不饱和。”徐智明直言目前的运营还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以北京来说,我现在的配送人员,每天可以配送700到800单,但目前每天只有100单左右。而优势则是周转快。”这是一个可以产生现金流的行业,目前一个月的流水可以达到一二十万,图书行业的毛利在15%~20%。”
“这次创业我准备了大概300万,到目前为止,用了大概一半吧。”徐智明告诉记者,“现在有钱就用来铺点了。我准备一个城市一个城市铺。未来的规模,在中国做到两三百个城市。明年年初会做三线城市的测试,先运营半年,看看和一线城市有什么不同。”是否要做同质化的复制,徐智明表示,一切都需要细致测试。“先不谈盈利呢,对于我们来讲,扩张和推广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