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老师不好管,你得做个强势的“伯乐”
“千里马”老师不好管,你得做个强势的“伯乐”
2017-03-29 11:22  点击:798
[摘要]说话没人听,是管理者都会遇到的尴尬,你说一句老师顶十句,要么就得过且过,你说的事无法落实,然后突然有一天他来找你要求涨工资,这时你该怎么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次我们不谈管理谈心理。[注:全文约3

说话没人听,是管理者都会遇到的尴尬,你说一句老师顶十句,要么就得过且过,你说的事无法落实,然后突然有一天他来找你要求涨工资,这时你该怎么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次我们不谈管理谈心理。

[注:全文约3500字,阅读5分钟]

在管理老师的过程中,你一定遇到过类似以下的情况:屡次迟到不改、跟她说话对你爱搭不理、给她分配任务找理由推脱、工作时间趁没课闲逛闲聊、要求大幅度涨工资……我相信大多数时候,你对这种情况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为啥?

因为你知道她们普遍资历、经验丰富,带得学生也多。开了吧,学生就没了,不开吧,又拿她没办法。这类老师为什么难管理,难道真的拿她们没办法了吗?

其实这些老师都是出现了认知偏差,在心理学上叫自利性偏差,也叫自我服务偏见。就是说人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即把功劳归于自己,而失败了就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到处甩锅

就像你的爱人今天不开心,他看哪都不顺眼,总觉得你是惹了他,而不会觉得他自己太累了,工作不如意。

类似的,老师认为学生考好了就是名师出高徒,考不好那就是学生不努力;自己孩子有出息了,父母就是教子有方,要是没出息,那就是孩子不争气……想想,你是不是也存在这种认知偏差?

同理,我们机构里的老师也存在这种问题,尤其是陪伴学校比较久的老人,自认为资历丰富、教学经验扎实、工作能力远高于其它同事,看着学校慢慢发展起来,就想当然地把功劳归于自己,觉得大部分钱都是靠她们带学生带出来的,自己才是机构的顶梁柱,正是带着这种认知偏差,各种不配合管理,甚至以离职要挟跟你谈条件。

那有没有办法尽量让老师避免这种认知偏差呢?当然有,只要我们足够理解一个现象的本质,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

功底测试高下立现

老师有认知偏差,首先可能是他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对于这样的老师,其实很好办,那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让他看清自己的斤两。

衡量老师强弱,不同机构有不同策略。新东方用续班率和满班率作为衡量标准,看这个老师能够吸引来的学员数量和持久性,不仅和薪资相挂钩,还会将所有老师的班容进行公示,各自水平高低一看便知。

而且,如果这样的老师敢以离职要挟,那就算撞枪口了,新东方会在一天之内调一个比她强10倍的做高级管理的老师接棒,给所有学生免费讲课,确保一个学生她都带不走。

但是,新东方的人才储备和财大气粗,我们肯定没办法效仿,不过可以学一下学而思培优和智康。 

学而思老师功底测试

学而思培优老师每三个月一次功底测试,不管多大的咖都要参加。智康一对一是只要参与教学工作的老师,都要参加每半年一次的功底测试,考试成绩与教师等级晋升制度相挂钩。试题来自历年中高考试卷,不及格的需要补考,但同时也失去了晋升机会。这个考试的好处在于不管你平时觉得自己多牛,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考试挂了,就失去了本年晋升的资格。

当然,只有考试她可能会不服气,觉得不能单凭考试来衡量她的水平。那也好办,教学展示。

因此智康除了考试,还会让老师赛课,对课堂导入、知识点讲解、课堂互动、课堂氛围、台风教容、板书等进行多维度评价,同一学科老师进行排名,是强是弱,高下立现,大家一看就清楚了。

所以,对学校里那些自认为自己很厉害老师,用“功底考试+教学展示”,双管齐下,将学校所有老师的成绩进行排名公示,谁强谁弱一目了然,用事实说话比跟她讲道理要管用的多。

██████

提升机构存在感

前面这些老师的认知偏差是对个人认识不客观,但你可能会发现,有些老师教学水平还可以,对自己认知也很客观,但对机构却出现了认知偏差。她们觉得学校里带学生多就是老大,学校发展的钱都是带课带出来的,自己功不可没,而机构不过是给老师提供了一个上课的场所而已。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你可以想想,为什么学而思的老师不会觉得学校可有可无,只是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场地?

答案很简单,我们机构的存在感太低啊,让她觉得机构提供的价值远不及自己创造的价值,而学而思在“大后台小前台”体系下,提供给老师的是专业的教研成果、标准化的课件、完整的教学服务流程、统一的课堂反馈话术等,而老师只需要按照机构提供的标准,完成属于自己教学和服务的那一环就可以。

再反观我们的机构,除了把学生招过来分配给老师以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扮演的场地角色。

那怎样才能提高机构的存在感,让她们感受到机构的价值呢?

你可以把老师分成教研组、前台咨询组、招生组等,让她们在教学工作之外深度参与了解一个学生是怎么招进来的,一个家长是怎么被说服的,一份传单是怎么设计出来的,一个公开课讲座是怎么举办的……

让她们知道机构在获取生源,在提升教学水平方面作出的努力远超过她们的想象,把机构的价值呈现出来,并且不断提升机构所能带来的价值,强化她们意识中机构的存在感和作用,这样她就不会一味觉得只要有教学就能支撑学校发展了。

其实让她们对机构产生认知偏差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都靠口碑转化,很多转介绍过来的学生都是冲着这个老师来的,这更加深了她对机构价值不大的判断。

所以,我们最需要花功夫做的是怎样打造学校的品牌,让学生家长在谈论是更多提到的是某某机构,而不是某某老师。那我们可以做那些努力呢?

① 质量先行

无论是如何,对培训机构而言,教学质量永远是第一生产力。虽然我们没有学而思“小前台大后台”的体系,但依然可以通过不断的教研、过课、总结经验来提升办学水平。而且,不要让学校出现老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人强多人弱的情况,这样不利于我们学校办学质量口碑的建立。 

② 定位准确

你要思考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是英语强势?价格低廉?教学产品丰富?

不要什么都做,什么都表现一般,发展到最后跟隔壁机构并无二致,同质化严重。

推荐阅读(为什么你招生越来越难?新东方却8年“再造一个学而思”!)

③ 传播

我们不要过度依赖口碑招生,一来不利于更主动获取生源,二来不利于对外树立我们的品牌。我们可以选择更多样的宣传渠道,地推、微信营销、公开课等。每一种渠道都可以成为宣传品牌的机会。

████████

结成“事业共同体”

到这你可能要问了,有的老师确实有能力,对个人和机构的认知都很客观,但他就是不服管理怎么办?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类老师往往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期望成功。但因为机构晋升制度不明确或者已经已经看到了天花板,与她们内心较高的成就动机发生了冲突,所以就出现“反正也没什么发展前途了,就这样吧”类似的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管理制度不屑一顾。

那对这类确实优秀的老师怎么办呢?跟她们结成事业共同体。

什么意思?她们具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但现实却是每月拿着底薪加课时费,这种靠多劳多得的“短期兑现”不能满足她们内心的需求,因为她们和学校之间是基于“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不稳定的,也是无法唤醒她们奋斗动力的原因。所以,你需要给她们一颗事业心,把关系从“利益共同体”变成“事业共同体”。

举个例子,有个辩论节目叫《奇葩说》,每期都会在参赛的正反双方队伍中淘汰一名“奇葩”(这个节目的参赛选手统称为奇葩),淘汰后,会有一名候补奇葩补上。然而具有淘汰权的不是节目组,而是现场观众。

因此《奇葩说》就变成了辩手们的一个“创业平台”,每位选手都格外努力,越努力辩论,观点越精彩,观众越认可,留在台上曝光的机会就会越多,就会获得越大的影响力和收益。这就是“事业共同体”,两者风险共担,共同奋斗。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打造跟老师的“事业共同体”呢?

深圳有家培训机构叫思考乐,他们对优秀老师以分成的方式吸纳进各个分校股东、大区股东、乃至集团股东成为合伙人,其中高管团队中90%是从优秀老师中提拔上来的。这样一方面团队会很稳定,另一方面成为合伙人的老师会把学校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做,所以思考乐的老师经常是凌晨一两点还在开会,还乐此不疲,这时她们已经不是在为上课而上课了,而是把学校当成自己的事业在经营。(我们之前专访思考乐创始人的文章,有兴趣的校长可以点击蓝字查看)

试想,如果你也把优秀的老师吸纳过来成为学校的合伙人,让她和学校成为“事业共同体”。她的工作心态是不是会转变,是不是会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一个创业者,彼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管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有些老师不服从管理,其实本质上是自立性偏差的表现,就是觉得学校的成功全靠她,离开她学校就活不下去了。但不同的老师情况也不尽相同,有自认为很牛的、有认为学校用处不大、也有真牛的,你不妨试试利用功底测试、提升机构的价值和存在感、和优秀的老师结成“事业共同体”三种方法来管理。

不管用什么方法,管理工作重要的是攻心,虏获人心最难也最简单,常备些心理学知识总是没错的。

* 作者:Coco

开店网是一家专门为投资者提供开店信息和开店项目的一站式开店服务平台。为正在开店的人提供开店经验技巧,为准备开店的人提供优质的开店项目等信息。
推荐商品
最新商品
最热商品

首页

VI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