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激将法掌控人心
反向激将法掌控人心
2014-05-08 00:00  点击:9746
[摘要]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这一现象被称作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这一现象被称作“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欲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在接受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一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

《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尽人皆知:

上帝在伊甸为亚当和夏娃建了一个乐园,让他俩住在园中,修葺并看管这个乐园。但是上帝吩咐他们:“园内各种树上的果子你们都能吃,唯独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因为吃了它你们就会死。”亚当和夏娃谨记着上帝的教诲。

但是有一天,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摘下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吃了下去;她又给了亚当,亚当也吃了。上帝得知后将他们赶出了伊甸园,惩罚了罪魁祸首——蛇,让它用肚子走路;责罚夏娃,增加她怀胎的痛苦;让亚当终身劳作才能从地里获得粮食。

在现实生活中,禁果似乎分外香、格外甜,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禁止做的事,人们越想做,因为它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圣经》中这个关于人类远祖的故事,暗示了人类的本性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禁果效应倾向。

生活中禁果效应是很常见的。比如,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西方的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作品。但是被禁不但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使它们名声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读到它们,反而扩大了它们的影响。

再比如,有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比如不让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游戏、网络聊天,等等。但是如果一味地严厉禁止,而不讲明利害,就容易产生禁果效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甘冒风险去“吃”那些也许并不甜的“禁果”,这反倒使教育走向了反面。因而,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教育方式,避免进入禁果效应的误区。

这种情况,并不只限于孩童才会发生。人类一旦被人指示或命令,,就会本能地产生反抗心理。

激将法是说反话,可与一般的反话又有区别:通常的反话是差为讽刺的目的,如果你不希望对牛弹琴,就会希望对方明白你的意思,而这种反激法是一种欺骗,要做得不露声色,才会生效,所以当然不能让对方明白你的真实意图,否则,你也就无戏可唱了。
开店网是一家专门为投资者提供开店信息和开店项目的一站式开店服务平台。为正在开店的人提供开店经验技巧,为准备开店的人提供优质的开店项目等信息。
推荐商品
最新商品
最热商品

首页

VI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