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孔雀孵化的日子越近,雀寨的老板王文教就越犯愁周边村镇的扶贫干部三天两头来说情,抢领养孔雀的指标,但每年孵化的孔雀实在有限。抢指标是因为扶贫效果明显。近两年来,深处幕阜山脉的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在王文教的带动下,尾拖金线的蓝孔雀成了金鸟儿
离孔雀孵化的日子越近,“雀寨”的老板王文教就越犯愁——周边村镇的扶贫干部三天两头来说情,抢领养孔雀的“指标”,但每年孵化的孔雀实在有限。“抢指标”是因为扶贫效果明显。近两年来,深处幕阜山脉的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在王文教的带动下,尾拖金线的蓝孔雀成了“金鸟儿”,为贫困户唱出了脱贫致富的吉祥音。去年6月至今,已有48户贫困户靠领养孔雀脱了贫;按照计划,今年又将有至少150户贫困户加入孔雀养殖的大军。
寄养托管,万千孔雀开出“脱贫屏”
5月12日下午,在通山县大路乡东坑村,44岁的冯光华带着记者一走进孔雀棚,就引起一阵躁动,100多只机灵活泼的蓝孔雀小心地盯着生人,发出高亢的叫声。
4个孩子有3个还在上学,妻子长期贫血不能干重活,再加上年近70岁的父母,在外打工多年的冯光华,虽然勤快,但始终没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去年初,冯光华因父母年迈而决定从外地回乡,但发现自己既不会种田,又找不到工作,面对孩子的学杂费和妻子的医疗费,顿时陷入进退无门的地步。
“多亏了这些孔雀,不然我真的找不到一点出路。”冯光华说,去年6月,他从“雀寨”领养了400只孔雀,“按照协议,饲料、技术和防疫都是王文教的公司负责,我们只负责喂养。一年之后,公司回收,每只100元。”
冯光华说,养孔雀和养鸡一样,甚至更为容易,每天只需要在早上和下午投食即可,对劳动能力没有太多要求,一个人可养四五百只。
目前,冯光华喂养的孔雀已经被收回了270只,他也拿到了2.7万元钱。
像冯光华这样加入“孔雀寄养托管”计划的贫困户有48户,涉及多个乡镇,领养孔雀7000多只。
“贫困户只需要提供场地,每天喂养两次,保持雀棚卫生,就能拿到托管金,是真正的零风险。”通山县闯王镇刘家岭村党支书陈细庆说,即使有孔雀在养殖过程中死了,也算公司的,贫困户不担责任。
正因如此,陈细庆将领养孔雀作为村里贫困户脱贫的一种方式推广,建好了5000只养殖规模的孔雀棚,但囿于孔雀繁育数量有限,去年只领养到500只孔雀。
“再过个把月‘雀寨’的小孔雀就出壳了,这次一定要多抢点指标回来!”陈细庆下了决心。
按照“雀寨”发布的养殖计划,今年将至少有4万只小孔雀繁育成功,满足200户贫困户的领养需求。
山中“雀寨”,村娃儿蹚出致富路
车子在通山县大路乡犀港村弯弯绕绕的山路上奔走,行到幽静处,一座“山门”迎面而来,上书两个大字“雀寨”。这是王文教承包山头建孔雀养殖基地的地方,当地人称孔雀山庄。
“贫困户每养一只拿到无风险的100元,我承担风险,但赚得更多。”问及利润,王文教毫不避讳,一笔账算得精细:一只孔雀养一年出栏,饲料120元,寄养费100元,算上孵化、防疫和死亡率,平均每只成本不到400元,卖到广东、浙江,一只800元,利润在400元左右。
“这还没有算每只母孔雀一年可产蛋30到40只。”王文教说:“我赚得多,才能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雀寨”是孔雀的大本营,依山而建的基地层层分布,逐级划分养殖区域,仿佛一块梯田,勾勒出山体的脉络。干净整洁的养殖场里,2000多只姿态优雅的种孔雀不时开屏向异性求偶。
王文教坦言,2013年初他带着1000多万元资金,回村建设占地100亩的养殖场时,并没有想到能为家乡百姓找到一条致富路。当时,从犀港村走出去的王文教已在广州开了工厂,生产包装材料。
“算是突发奇想,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雀羽婚纱,特别漂亮,就萌生了养孔雀的念头。”王文教说,2010年,他在网上买了20只孔雀试养,每只500元。
最初的几年并不顺利,他没有孵化孔雀的技术,再加上销路打不开,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王文教到处求教孔雀养殖的专家,并多次到山东、浙江等地的同行处考察,逐渐掌握了孔雀孵化技术,并发现当地山中随处可见的鱼腥草、艾叶恰是孔雀防疫的良药,迅速闯出了门路。
“用草药防疫,几乎没有成本,这算是我的‘独门绝技’。”王文教笑着说,山中水好,环境幽静,正适合生性怕见人的孔雀生长。
对于孔雀养殖,当地很多扶贫干部心存担忧:规模做大了,销路一旦不畅,价格暴跌怎么办?对此,王文教颇有信心:“孔雀养殖市场远未饱和,而且即使风险增加,也有我为贫困户兜底,不让扶贫工作受影响。”
“雀寨”建起野生动物“收容所”
“雀寨”的生意做大了,王文教不满足于仅仅在养殖这一个环节上下功夫,他开始筹划起了雀羽加工和观光旅游。
“接下来,我们要把雀羽加工做起来,工艺品要比孔雀本身更值钱。”王文教说,每年9月,孔雀会换羽毛,正是制作工艺品的好时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排从外地买来的用雀羽做成的扇子、屏风等工艺品。
随着“雀寨”规模不断扩大,孔雀数量急速增加,生态农庄、观光旅游等附加产业也渐成规模。如今的“雀寨”,1万多棵牡丹、石榴、樱桃等果树遍及各处,数栋木头别墅掩映在林果间,“山门”处投资1500万元的孔雀博物馆正在建设。
按照王文教的计划,孔雀博物馆里不仅有和孔雀有关的展览,还将摆放各类动物标本,建成当地中小学生的课外科教基地。
为此,王文教和野保部门联系,在“雀寨”建起了野生动物“收容所”。
“半个月前县森林公安查获了一起偷猎案件,这20只鹭鸶就是他们送来的。” 在“雀寨”的一处繁育房内,王文教指着伤势仍未完全恢复的鹭鸶说。在这个房间里,白鹇、白猪獾、猫头鹰、老鹰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此养伤。
“咸宁野保站将我这儿定为野生动物保护点了,经常送来各种被偷猎者打伤的动物,在这里养好伤后,再放生。”王文教说,一些已经死亡的野生动物,将被制成标本,陈列在即将建成的孔雀博物馆里。
“等这些项目一一落成,将会增加100多个就业岗位,主要面向周边的贫困户。”王文教说。
扶持返乡创业是持久之举
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家乡带来新的面貌,也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除了城市必要的反哺外,最关键的是激发农村内生增长潜力。而要实现内生增长,就要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希望和出路就在哪里。因此,鼓励和支持年轻人返乡下乡创业,就是可持久的扶贫路径。
返乡创业年轻人参与精准扶贫有着天然的独特优势。他们在外务工多年,开阔了视野,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致富的经验与能力;与大中城市创业的“高门槛”相比,返乡创业年轻人对村里的熟人文化更为熟悉,使得沟通成本比较低,容易扎根成长。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往往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雁归效应。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服务理念,主动为返乡下乡创业者提供贴身式、保姆式、个性化的服务,解决他们普遍遇到的融资难、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支持引导这些年轻人成为扶贫攻坚的骨干。
开店网是一家专门为投资者提供开店信息和开店项目的一站式开店服务平台。为正在开店的人提供开店经验技巧,为准备开店的人提供优质的开店项目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