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会议营销就是专门骗老年人的。”坐在记者面前,路冰(化名)的表情十分复杂,但他激烈的内心斗争还是展现在脸上。“每天,我都饱受着良知的折磨,这种愧疚感让我没法再安心地干下去。”
已从事保健品会议营销两年多时间,这让济南某保健品营销公司的业务员路冰无论如何也算得上“资深业内人士”了。他告诉记者,从对这个行业的一无所知到深谙内幕,到 最终了解其中惊人黑幕,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路历程。
为释放心中的苦闷,昨天,路冰专门来到本报,向记者揭露了保健品营销过程中的种种骗人伎俩和营销黑幕。
500%—1000%: 保健品暴利程度惊人
“保健品的利润高得让你根本无法想像!”路冰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据他所知,现在市面上的保健品单盒价格大多在100元—500元之间。一般来说,业务员会说服老人购买一个“疗程”六盒,但事实上,公司的进货价最多是售价的1/3。如此算来,公司的利润率就是300%还要多!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让记者信服,路冰补充说:“以上说的是我所在的这家‘还比较正规’的公司,听说其他一些品牌的毛利能到500%—1000%。别看价格昂贵,但保健品里含有的真正有价值的成分却微乎其微。”他告诉记者,经过经销商几次倒手,昂贵的价格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随后,路冰把话题转移到了他真正想说的事情上。“召开保健品营销会议,是保健品商家赚钱的最重要、收效最快的手段。”
对于一场“会议”的赢利情况,路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会议”场地费一般在1000元—2000元之间,加上其他费用,最多也超不过1万元。组织一场会议,到场的老人至少也有一二百人,而一个疗程六盒药的价格在1000—5000元之间。
路冰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表示,而对业务员来说,在几百人的“大会”上推销出去几十个甚至上百疗程的药并不是难事。“每开一次‘大会’,公司都能赚二三十万元,规模大的‘会议’能赚60多万!”
送请柬: “黑名单”背后的噩梦
那么,一个公司小小的保健品营销会议,何以骗得了那么多的老年人就范?
路冰道出了其中的机巧。“为说服老年人参加‘会议’,我们一般将活动说成‘会诊讲座’或是‘旅游大会’。”
路冰说,老年人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公司业务员请一些已退休医生或稍有医学常识的人,到各居民小区免费为老年人义诊,明目张胆地记下老年人的名字。二是各家保健品公司之间也会不定期地交流彼此保存的名单,这在业内被称为“黑名单”。
在有了名单后,业务员就会按照名单挨个打电话。在电话里,业务员一般都称自己是某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问老人是否收到了寄送的资料,以取得老人的信任,消除戒备心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金星介绍,疾控中心与保健品经销商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根本就没寄过什么资料,如果老人说‘没收到’,业务员就会说派人送去。”路冰说,业务员送资料的真实目的,其实是公司产品介绍和参加“会议”的请柬。“到了老人家里,一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了解老人的家境和身体状况。家境好的就成为推销药品的重点对象。”
“专家”授课: 被忽悠者众,发言者是托儿
据路冰介绍,保健品营销公司都是根据人数多少选择适当会场,但多在宾馆或酒店。至于会议的内容,一般包括产品介绍、专家讲座、现场功效试验、仪器检测、顾客现身说法等“已经被用惯了的伎俩”。其目的,就是调动老人情绪,引起购物冲动。
其中,专家讲座和仪器检测都是用来唬人的,利用老人怕生病的心理,无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本来到场的老人都是为了减少疾病开支,结果却适得其反。
“所谓的专家,都是一些退休医生或医疗工作者,每场会议他们一般得到200元钱报酬,工作就是帮着推销保健品。”路冰告诉记者。
“发言的老人,也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路冰说。许多会议中的优惠活动,如赠品、打折等,也都是骗人的,真正的价值可能不到“优惠价”的十分之一。路冰告诉记者,为了促使老人购买,公司还会安排托儿假装买产品,造成许多人购买的假象,骗人上当。
公然的荒唐: 保健品夸大“疗效”
在“会议”上,一些业务员会被主持人介绍为“医学专家”或者“公司高层领导”。有了这层光环,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用“质量认证”、“国家免检”、“某某国家领导人曾专门接见”等夸大其词的说法,把保健品吹得神乎其神、包治百病。
对于这种现象,路冰表示,在业内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他说,只要做保健品这一行,现在几乎没有不夸大产品功能的,甚至“如果不说假话,保健品就卖不出去”。
至于许多老年人相信保健品夸大其辞宣传的原因,路冰从两个角度给出了答案:首先,由于对保健品功能认识不清,多数老年人错把保健品当药品;其次,一些公司昧心夸大产品功效,公然混淆保健品的真实含义,令老人上当受骗。
欺骗升级: 保健品蒙上“神秘”面纱
根据路冰的爆料,记者专门走访了我市的保健品市场,结果发现,市场上在售的许多保健品真的如路冰所说的一样,“产品成分和含量被忽略掉了,或者干脆用英文替代”。
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厂家为了使产品神秘化,以达到赚钱的目的。许多保健品商家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成分的保密能够增强产品的神秘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保健品隐瞒产品成分,属于剥夺消费者知情权。医学界人士提醒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应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把保健品当药品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