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00元减260元,满500元送100元券,刷银行卡还能再返100元。这都快赶上打1折了嘛!"过年的时候,市民高女士一看市区某商场的促销广告,就决定血拼一把了。"
高女士先是给女儿挑了1件风雪衣、2条裤子。一看,总金额离500元的倍数——1000元就差100多元。为了凑满500减260的金额,她又买了一双价格160多元的羊绒手套。可在付钱时,收银员却告诉她,满500送100券的活动,是指现场支付现金满500才能送券,而不是产品金额满500。
冲着返券,高女士无奈又得折返购物大军。"付好款,也拿到返券了。结果在商场里转了一圈,发现我想买的,几乎都不参加返券活动。而参加活动的柜台,返券也只能用来买原价商品,不能买折扣商品。最离谱的是,返券使用期限居然只有3天。也就是说,我拿到券的第二天,就必须全部买掉,不然就过期了。"高女士开始感觉到不对劲。
这一番折腾,一合计,高女士发现,便宜倒是便宜了些,只是远没达到预想的折扣力度。
记者了解到,类似的返券陷阱,去年我市工商局12315热线接获不少投诉。
市民周小姐在市区某商场的化妆品专柜,参加"买满400元送200元"的促销活动。她购买了1000多元的商品,拿到600元消费券。但等到她消费时,该专柜却说600元的返券只能当200元消费。
市民胡小姐于去年11月16号到市区某商场购物,总额满500元。该处正举行满500元送100元赠券的活动。因当天人很多,胡小姐就没有兑换。第二天她到该商场兑换时,商场称只能当天兑换,但实际上商场海报对此并没有说明。
市民李先生在市区某商场购买衣服获得了600元赠券。该商场原来声称可以当现金使用。但李先生前去购物时,该商场又称必须在打折之前使用,打折后是不能使用的。
市民万先生遇到的返券陷阱就更深了。他到市区某购物广场购物时,该广场促销广告写明:正月初一到初三该处有活动,即前100名满100元可以领取现金券50元,到该处中心大厦1楼大厅的服务台领取。但是万先生去排队时,该广场居然直接把门锁上不让领取。
专家点评谨防六大猫腻
对此,市消保委秘书长陈朝霞指出,小小的商场返券里,事实上存在不少猫腻,其中最典型的包括:
模糊宣传陷阱:一些商场在宣传时标称"满200返200"等,但在商场内常有满200返30、50、80等多种返券方法。这些内容在总体宣传时要么不加标注,要么以小字标称,以诱使消费者参与购物。特例商品、名牌、化妆品等还不参加活动。
商品标价陷阱:在商品的标价上,往往是99、199、299等接近上一位数的价格,想凑足返券额度,消费者必须多购买。
总折扣率陷阱:如满100返100,表面上看是5折,实际上远非如此;有的则满200返236,以零头增加消费者的计算难度。
凑齐差价陷阱:促销活动期间,商场提高小额商品价格,使消费者难于找到合适的差额商品以凑齐差价。
返券使用陷阱:在返券的时间、空间上给消费者设置种种限制,如返回的券只限在一定区域内使用,不能全场通用;不同额度的返券,如买100返40与返100取得的券不能通用,只能在返券额度相同的商品类别中使用;返券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完毕,逾期作废等等。
规避责任陷阱:有些商家借口返券商品属于低价处理商品为由,拒绝承担其应尽的"三包"义务。
消费提醒"冷"对商家"热"招
返券促销中的诸多猫腻及其引发的消费纠纷,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
北京早在2008年就出台《北京市商业零售经营单位促销活动管理规定》,正式叫停购物返券。去年底,江苏省物价部门也开始就叫停购物返券的方案进行调研,希望商家以直接打折的形式代替这种"弯弯绕"的返券活动。
建议消费者,应当在参加促销活动前加强自我保护,学会"冷"对商家的"热"招,守住自己的钱包。若心存怀疑,最好别急于购买,多走几家商场,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避免掉进消费陷阱或被迫消费。
此外,消费者应选择信誉好、售后服务优良的市场和商场"按需消费",以免买而不用造成浪费,同时向商家索取发票等有效购物凭证,并注意保存,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投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