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日益寒冷,一个跟皮装有关的行当又开始红火起来。南京城里一些门头上写着“皮衣改制”的小店陆续开始营业了,王府大街上还新开了一家。
这些小店遍布南京城十多个地方,每一家都是不同的老板,而所有的老板之间却相互认识,并且还曾是一个工厂的工人。
过时皮衣改成时髦货
在王府大街上这家仅有四五平方米的店面里,密密匝匝挂着几十件改好或等待修改的皮衣和皮具,男女款都有。挂皮衣的架子下面是一块案板,上面摆设着尺子、剪刀、熨斗,而旁边则放了一台缝纫机。
老板鞠玉兵介绍,店里的业务种类很多,但凡和皮衣有关的基本上都可以做,包括旧皮衣改款式,皮具清洗和保养,皮衣翻新和修补,甚至自己选材制新皮衣,而最受顾客欢迎的则是皮衣改款式。
早些年,南京冬季寒冷,皮衣非常流行,几乎是人手一件。随着气候变暖和羽绒服的流行,皮衣逐渐被南京人压到了箱子底下。近年来,皮装风潮重起,但款式跟以前相比,却有了很大的不同,价格也日益昂贵。不少人动起了主意:能否把家里“压箱底”的皮衣“废物利用”一下,改造成当前流行的款式?
“以前人买皮衣主要是为了保暖,总觉得尺寸越大越宽松,里面就可以填更多的衣服。而现在大家更注重款式和穿出来的效果,因此修身款因为穿起来精神而更受欢迎。”鞠玉兵说,在改制的业务中,最多的就是把中长款的衣服改成短款的,把肥大的改成修身的,把风衣改成夹克或者西装。此外,还有不少顾客要求加毛领的。
“我这件羊皮风衣多年前也是花了不少钱买来的,现在款式老旧,不想再穿。拿到这边花点钱改成现在流行帅气的夹克,等于买了一件新衣服。”恰逢顾客徐女士来取衣服,对于改制后的衣服,她挺满意。
巴掌大的小店有加工基地
鞠玉兵告诉记者,店里所接的活,并非都是他一人完成,背后是有专业团队和加工基地统一加工的。如此小店,还有加工基地?“在三条巷那边,我们租下来几间民房,请了十多名工人分工做活,大家公摊房租等费用,共同承担各种风险。”
据了解,这个被称作“后厂”的地方是十多家“皮衣改制”店老板所共有的。而这些店铺虽非连锁,但每个店的老板以及加工基地的工人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老乡,又曾是同事,还曾经“共患难”。
原来,他们都是来自泰州靖江一家镇办皮革厂的员工。鞠玉兵以前在厂里就是裁衣制版的技师。其他店铺的老板,有的是做表面处理的,有的是做质量检测。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市场大潮的冲击,鞠玉兵所在的这家皮革厂破产了,包括他在内的100多名工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
人到中年,正是家里的顶梁柱,一下没了工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工人们一时间非常困惑。鞠玉兵和几个工友选择到制衣场打工,而一些观念开放的工友则大胆地去了上海等大城市创业。
让鞠玉兵改变想法的是一次同事聚会,他得知原来工厂里一个做皮质表面处理洗染的同事在上海开了好几家连锁店,还买了房子和车。这个消息让鞠玉兵很是感慨,能在上海买房,想必发展得不错,而当时的他在工厂打工,一个月仅有2000块。于是他毅然辞职,准备到南京闯荡。
跟鞠玉兵有同样想法的工友不在少数,从2000年开始,南京冬季的街头陆续出现了一些门头不大的小店,每家都叫做“皮衣改制”,他们联合起来搞了个“后厂”,聘请了原来厂里的员工,大家术业有专攻,发挥所长。
创业路上合作取暖
鞠玉兵在自己开店之前,曾经也在后厂当过工人。“刚到南京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就先到那边帮忙。”这样过了一年左右,到2005年,鞠玉兵感觉时机成熟,便开始筹备创业。其他的工友不但没因缺了帮手责怪他,或者是害怕竞争提防他,反而是处处帮助他。
给他帮助最多的是同事杨小洪,他是皮革厂第一个在南京开店的人,在鞠玉兵筹备店铺的时候,他的小店在附近居民中已经被普遍认可了。“新开一家店,其实初始资金并不少,仅选购皮革就要十几万,因为数量少的话根本就没办法跟厂家订货。”当时鞠玉兵身上仅有几万块钱,租了房子,买了制作工具,就所剩无几了,在皮料问题上则幸亏有了杨小洪的支持。“我没钱进皮料,一直是用他的货,他也从不急着跟我要钱,让我先记账,等有钱的时候再说。”
为了小店的开业,鞠玉兵也付出了许多艰辛:“我每天早上八点钟骑着车子出来逛,一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去,就为了选地址。有时候看中一个地方,要了解人流量情况,就守在附近观察,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鞠玉兵的第一家店开在建宁路上,几平方米大的房间,既是他的工作场所,又是他在南京的家。“白天做衣服的案子一到晚上就变成睡觉的床。”
小店开业以后,刚开始甚是冷清,但随着鞠玉兵的技术被逐渐认可,生意越来越好,今年11月,他把小店搬到了繁华的新街口地区,而即将到来的皮装改制旺季,又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崭新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