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城市最辛苦、收入最低的农民工,现在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蓝领”。他们有技术,健康、勤劳,踏实,已经成了城市建设最稀缺的人才。
于是,他们无论在收入方面,还是在适应残酷的职场竞争的能力方面,都远远把他们曾经羡慕的白领抛在了身后。
气温骤降的那天晚上,来到华兴街煎蛋面铺子里坐下,要了二两煎蛋面。和我一起拼桌的是三个男人,碗里的面条正热气腾腾。“一个好的泥瓦工咋就这么难找?”穿灰衣服的男人开口说道。“是啊,我的价钱开到了200元一天,转了半天才找到两个。”白衣服的男人显然有些愤怒。“大工也不好找,300元一天都找不到人做。”黑衣服男人吸着面条含混着说。
我在心里盘算:200元一天就意味着一个月至少能有6000元,300元一天,一个月就是9000元。泥瓦工是标准的蓝领,他们中的很大部分还被称为农民工,而我身边天天在高级写字楼办公的白领们,衣着光鲜却领着不到5000元的薪水还顶着房奴的压力。
两天后的一则新闻证实了三个男人的讨论。2009年11月15日,成都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上,40多家单位提供近千个中高级技术岗位,年薪大多超过5万元人民币,而前来应聘者只有1000人次,不少单位在现场几乎没有招聘到合适的中高级人才。大多数拿着简历的大学毕业生对专业技能一窍不通,只能胜任一些普通文员的工作,与薪水颇丰的职位擦肩而过。
白领,这个曾经被都市人群狂热追捧的阶层,终于被全球金融危机浪潮褪了神光,年薪50万招聘高级钳工再也不是一个博人一笑的噱头。北京零点调查集团的调查数据显示,成都目前的蓝领人数已经超过百万,他们中超过七成的家庭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整个成都的蓝领年消费能力为12亿元。而值得一提的是,全社会在白领盲目崇拜的畸形心态下,蓝领这个庞大的群体,一直被所谓社会主流忽略,他们的价值和社会角色一直被白眼。世俗的刻板成见,蓝领就是没有城市户口、居无定所、灰头土脸的代名词。一个显著例证就是:蓝领阶层所拥有的消费资源和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消费文化态势,几乎成为许多消费品企业甚至媒体舆论的集体盲点。
去年金融危机之时,大量川籍农民工返乡,而当经济复苏,广东、深圳等地开始出现“民工荒”,一线技术工人的缺口仅是在广州就达到了60万。事实很明显,金融风暴将蓝领推上风口浪尖——
2009岁末,当这个群体突然从网络跃出时,巨大的反差让《当白领不如当农民工》这篇帖子迅速红遍网络。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颠覆,让人们开始反思。而就在几年前,国家补助技校学生每人每年1500元助学金(共两年)的政策,不仅是培养蓝领人才获得国家扶持的最好证明,而且让国人不禁暗叹国家的高瞻远瞩。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最近造访中国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身上。在竞选总统期间,一个名叫乔的水管工成为奥巴马和麦凯恩争夺的对象,而水管工正是美国薪水最高的蓝领工作之一。在美国这项工作能为乔带来至少每年8万美元的收入,广告公司的白领月薪也不过5000美元而已。当然,薪水的多少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一个健康的社会至少应该保持白领与蓝领两种价值观念的平衡,倘若厚此薄彼,最终将导致社会走向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