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团购”这一新消费方式的兴起,一些无良美容院搭着团购的顺风车招摇撞骗、借“团”还魂,且愈演愈烈。美容团购陷阱是“新瓶装老酒”,还是“花招”升级?消费者到底怎样才能防住新骗局射来的“暗箭”?
“原价2960元,折后48元”
春节临近,美容行业进入旺季,团购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团购讲究的是“薄利多销”,消费者一般能从中得到30%以上的优惠,然而很多美容团购优惠幅度大得惊人,哈尔滨的刘嘉就遇到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前不久,刘嘉看到一款美容养生套餐的团购,称仅需48元便可享受原价2960元的“臻白丰挺美容豪华套餐”,折扣达到了惊人的0.16折。在诱人的折扣下,刘嘉一口气购买了3份,准备和朋友一起去体验一下。
“到了店里工作人员建议办理会员储值卡,美容师也一直在推销她们的各种产品。最后看我们没有办卡的意思就告诉我们,团购的价格只是产品费用,每个人还得再交100元‘人工服务费’,不给就不让出门。”刘嘉谈及此事依然非常气愤。
同样把陷阱当成“馅饼”的还有爱美的哈尔滨一所高校的大学生王琳,她以128元的价格团购了一款“白金品质美容套餐”。到店之后,她发现店内的设施完全没有网站上宣传得那么好,而护肤品更是由网站上的“欧莱雅”“碧欧泉”等大牌,变成了一些完全不知名的产品。
“价廉物不美”的美容团购,使很多消费者眼睁睁看着“馅饼”变成了陷阱。一些商家往往先用极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进行团购,进店之后再以夸大宣传、威胁恫吓等方式,诱使或逼迫消费者办储值卡、交服务费,而所使用的产品常常是以次充好。
据了解,掉进这个“美丽”陷阱的以年轻女性、在校学生居多,平时往往都有上网团购的消费习惯。很多人在事后抱着“破财免灾”的心态,在商家威胁下,选择息事宁人,这也使得美容团购骗局愈演愈烈,不断有消费者“中招”。
团购变味 监管留死角
高名妍在大连市经营着一家美容院,她也曾考虑过和团购网站合作,但了解了一些“内幕”之后,她选择了放弃。
“我一开始想把860元的美容套餐6折团购,但团购网站让我把价格压到38元,远远低过成本价。这根本就没法合作,真要合作的话就只能拿假货来对付。”
据高名妍介绍,为了与其他团购网抢夺客户资源,一些团购网站把美容套餐价格压得很低,宣传页面上却挂出价格不菲的国际知名品牌美容产品。团购网站使用各种花招吸引消费者,包袱却全都甩给了商家。
据了解,团购网站是靠与商家分成的模式赚取利润,这就意味着下单的顾客越多,团购网站赚取的利润也就越高,而对于合作商家的相关资质和服务水平,却极少进行甄别。
在团购网站的变相“鼓励”下,一些无良美容院胆子也就变得更大,常常是网站上宣传的富丽堂皇,等顾客一到店,却发现从服务到设施都有天壤之别。
据国内团购导航网站“团800”统计,仅在2011年10月10日至16日一周,该网站投诉区就收到300起投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团购网站缺乏诚信,商家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团800”的工作人员指出。
针对部分美容团购中的强制消费、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问题,哈尔滨市12315行政执法指挥中心负责人辛栋认为,由于团购多在网站上进行,很多消费者不会在消费前实地察看,这也就给一些无良商家夸大宣传、弄虚作假的机会。
网络团购这一消费方式的经营主体涉及网站和商家,而两者在地域上常常不一致,这也给监管带来了新难题。哈尔滨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王绪坤说,在美容团购发生问题后,团购网站的责任很难界定。再加上一些消费者没有索取或保留消费凭证,也给维权增加了困难。
专门性法规亟待出台 消费者需练好“内功”
吃了亏的刘嘉对于美容团购心有余悸,“现在想想,当时还是有占小便宜的心态,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大的折扣?以后看到这类团购我直接就绕着走。”
高名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860元的美容套餐,产品成本和美容师人工成本能占到300元左右,如果再算上店面租金和日常维护的成本,能打到6折就是美容院的极限了。再低的话,只能赔本。不想赔钱就会设置其他隐性消费,或者给顾客用以次充好的产品。所以,如果团购网站上美容院折扣给的离谱,下单的时候最好还是慎重一些。”
实体店给不了的折扣,团购网站敢给,而且似乎毫无后顾之忧。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团购网站商业行为的法律法规。在2011年11月23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网络团购消费维权工作的建议》,其目的是“加强国内网络团购市场的监管”,把团购业引入信用评价体系,同时定期通过权威媒体向消费者发布团购网站的信用等级。
值得注意的是,该建议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而将希望寄托于行业自律的想法显然也是不可行的。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团购网站三千多家,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缺乏规范,相关的监管法规亟待出台。
由于暂时缺少对团购网站的明确法律监管,消费者自身的“内功修炼”就显得尤为重要。辛栋建议,对于较大的团购折扣,消费者要特别警惕,最好是选择信誉较好的大型美容服务机构,消费前实地察看一下。在进行团购消费时,一定要留存好消费发票,并和商家签订书面消费协议。一旦发生消费纠纷,书面协议和消费发票将成为重要的维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