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纪相炳从福鼎赶回天津。
这是春节后,其第5次往返于两地。每次往返,并不是独行,而每次同行者的身份也不尽相同。纪是纪生缘(天津)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纪生缘茶叶)总经理,走出老家福鼎,在天津经营茶叶近20年。
“都是来(茶叶)基地看茶的。”纪相炳说,白茶明前茶开始采摘、上市,来的人“都在赶这个点”。但对他来说,在这个季节,还是第一次遇到福鼎这样的“盛况”。自2011年开始,纪相炳在天津、北京的朋友曾多次找到他,交流白茶投资,使其一度感到兴奋。
作为纪相炳的朋友,李华(化名)在天津有着庞大的房地产项目,对于白茶,同样表现出了大手笔,准备投资7000余万元主攻白茶市场。在他看来,如今国内茶叶市场,红茶的角色格外耀眼,“万里山河一片红”,然而,“红”过之后,谁会再度抢眼?白茶这个茶叶市场中的“蓝海,则很快成了他的投资目标。
3月30日上午,福鼎市点头镇。
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纪生缘农业)茶叶基地,英国英睿奇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钧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他同样来自地产业。李钧坦言,他此前并没有接触过白茶,而是在做茶叶生意朋友的介绍下,对白茶产生了兴趣,选择在清明节前,与父亲一起赶到福鼎。在他看来,投资白茶比房地产收益更稳定,而白茶目前还在开发、投资的初期,无疑给了他一个契机。他告诉新金融记者,在白茶投资的规划中,主要是英国市场,同时开拓国内市场。
“这一趟算是打前站。”他说。
纪生缘农业总经理纪孔玉告诉新金融记者,他近段时间不断地接待着来自北京、浙江、福建等地的客商,他们的身份有的是房地产商、药商,更多的是茶商。
而这仅是白茶资本涌动的缩影。
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白茶企业负责人透露,他现在已经接到了来自上海、沈阳等地多名投资者邀请,计划与他合作,涉足白茶产业。就在新金融记者采访期间,从福鼎市中心通往点头镇的盘山公路上,挂有山西、浙江等地牌照的车辆不断往返。
新金融记者调查获悉,早在多年前,铁道部就在福鼎投资茶叶,其茶园基地就在点头镇,业界百年中华老字号——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也在福鼎设立基地,并在2004年,建立张一元科研基地。
“这是真实的投资热。”福鼎市委宣传部一不愿具名人士介绍,目前正是白茶采摘季节,许多茶厂从安徽等地雇用大量农工前来采摘,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地农村原本废弃的水缸,如今也成为抢手货,用以存放白茶。
落寞的福鼎
在业界,白茶从来都不是主角。
纪相炳虽然作为第十代纪族白茶传人,几代人与白茶打交道,但在其经营茶叶前期,主营并不是白茶。据他回忆,此前,白茶并不被国内市场所认识,他所经营的产品是绿茶、花茶等,直到近几年,才逐步推销自己的白茶,并主销白茶,以此为依托,形成集生态种植、生产加工、研发、初制、精制、销售为一体的实体公司。
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陈兴华向新金融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北京马连道茶城,福鼎籍茶商达300多人,2009年之前,白茶经营额不足总营业额的20%,自2009年开始,这一比例有所改变。
陈兴华介绍,福鼎出产多种茶,包括绿茶、花茶等,当地百姓知道有“白毫银针”这一名称,却不知道白茶。在计划经济时代,福鼎白茶95%通过外贸渠道销往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际市场,而福鼎也仅仅是提供茶原料,致使国外知道白茶,却不知来自福鼎。
“把白茶送客人,人家都不要。”陈兴华说,整体价格在几元钱一斤,没有人好意思当做礼品送人。
福建福鼎东南白茶进出口有限公司是福鼎市第一个主营白茶的企业。该公司董事长张郑库此前一直在北京经营茶叶,2002年,从北京回到福鼎,开始投资白茶,却被当地人一度认为是神经病。如今,白茶已经在本地家喻户晓,但在10年前,在福鼎也是陌生产物,与龙井、茉莉花等相比,更没有任何市场优势,直到2009年,他才把重心放到白茶上。
不被熟知的,还有白茶的历史。
《福鼎白茶共识》记载:太姥娘娘用白茶医治麻疹的美丽传说流传了千年;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县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清朝周亮工《闽小记》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纪相炳认为,福鼎白茶有其古老历史、自然品质、保健功效等,在国外颇受欢迎,但长期以来“墙内开花,墙外香”,同品种的白茶,如今1000元一斤,而在1997年,国内价格仅为7元钱,致使福鼎人守着聚宝盆,却常常“挨饿”。
不仅如此,福鼎还要面临与浙江安吉争抢白茶市场蛋糕的处境。
安吉所宣传的白茶品种,在福鼎民间并不被认可,但这并不能解除福鼎市茶业管理局局长陈诗雄面临的压力。他对新金融记者直言,从推广角度来说,安吉时间早、力度大,福鼎白茶要“扶正”,必须面对与其之间的竞争。
“直到现在,白茶仍没有成为业界的主角。”陈诗雄说,虽然“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大茶无味”
口味清淡,是白茶留给饮者最直接的感受,而在陈兴华眼中,这是“大茶无味”的境界。
福鼎市茶业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福鼎白茶凭借其独特的地域优势,采用纯天然工艺,保留茶叶的原始性,采摘后通过太阳晒,自然萎凋,而在福鼎民间,有用白茶来清热退烧、治疗麻疹的习惯。在福鼎官方目前的推广中,更是强调了白茶超然茶滋味的药物、保健等价值。
“(福鼎白茶)最大优势是可以长期存放。”陈兴华介绍,白茶是“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储存的时间越久,越有价值,茶企不用担心茶叶卖不掉而遭受经济损失。但他承认,“大茶无味”虽是一种境界,但在市场条件下,却还远远无法达到这一“境界”,白茶口感清淡,消费者习惯了浓浓口感的茶,对其很难习惯,制约了其进步推广。
新金融记者了解到,福鼎白茶目前的受众区域主要在北京、广东、上海、山东等地,受众群体也多是专家、学者,普通消费者受众有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秘书长江用文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分析,福鼎白茶近几年来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从全国而言,在产值、产能等方面仍旧微乎其微,与福建特有的乌龙茶相比,仍旧滞后。
福鼎市茶业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现有大小茶叶加工企业381家,其中上规模企业41家;茶园总面积保持21万亩,茶叶年产量1.75万吨,比增5.4%,其中白茶年产量0.51万吨,比增13.3%,全年毛茶产值达7亿元,涉茶总产值达20亿元。
“白茶企业个头小且发展不平衡。”江用文认为,关键缺乏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他分析认为,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其品质、文化内涵独步国内外,然而,白茶产品种类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许多专家学者对茶叶的制作及其环境进行了研究,但多数企业并没有改变。与此同时,白茶的味道过于单一,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有限,技术瓶颈进一步制约企业发展,致使国内市场一直增长缓慢,每年内销仅为1500吨左右。
这正是纪相炳急于改变的处境。
纪生缘公司虽然达到一定规模,但面对整体茶叶市场的竞争,必须需要进一步扩大投资。在他的产业链规划中,目前茶山茶园基地的规模化建设、白茶工艺的研发、品牌白茶销售网络的规范和扩大等,都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白茶产地少、产量低、周期长,却是茶叶市场的稀有资源,他为了增加产量、保证质量,在点头镇承包了1万亩茶园。
“真正白茶投资者,自己最终必须有一定规模的茶园。”纪相炳说,要解决企业上述之困,除了政府政策扶持外,希望有实力的其他行业企业与茶企联手搞好生产加工、销售,共同推广。
而这,又需要合作者对白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离“红”有多远
“如果每个家庭的茶叶消费者,每年消费5斤白茶,我的企业产值则达到100亿元。”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品香茶业)董事长林健向新金融记者描述,他的企业规划是5年之内,做到全国500家连锁店。
品品香茶业是福鼎市白茶龙头企业,年产值和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在林看来,福鼎如果能有10多家产值达亿元的茶企,白茶挤入业界主角之列便不是难事。
地处天津的纪相炳,在努力把纪生缘品牌白茶摆在国家各个部委的茶桌上,以此上升到国茶,拓展白茶名气。
陈兴华认为,福鼎白茶还需大力推广,受众群体扩大,市场份额做大,名气自然而然变大,而福鼎籍的茶企试图通过不同途径,努力把专家公认的好茶发展得更快。
江用文告诉新金融记者,消费者对茶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白茶作为福鼎市支柱特色产业,不仅有前景,还会有“钱景”。他还建议,福鼎白茶应充分利用其环境优越、品种资源优异、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优势,提升茶业组织化程度,加大白茶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茶企融资保障体系和白茶质量标准体系,促进茶企稳步发展。同时,把白茶品质再提高,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包装。
中国茶叶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茶业种植面积186万公顷,产量135万吨,产值超过430亿元,茶叶出口量突破30.3万吨,金额7.05亿美元。2010年,中国茶树种植面积为19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为145万吨,茶叶年总产值为900亿元人民币。这说明,茶叶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
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孙威江教授对此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福鼎白茶未来要加强深加工方面的投入,特别是针对中低档白茶,研发白茶的保健水、化妆品等,进一步提升白茶的产业价值。白茶做强可通过强大的营销力量,引导消费,创造消费群,培养一个健康产业,让福鼎白茶成为健康产业的主体要素。
在孙威江看来,白茶产业投资开始预热。他认为,白茶产业投资应理性,“一夜暴红”的路子在当下已无法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