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企业“双公开”一事上,茅台爽约了。
2月21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曾组织首批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江苏洋河、汾酒杏花村、郎酒、剑南春、水井坊在内的8家知名白酒企业签署自律宣言,共同承诺“双公开”:即公开销售渠道、网点和供应量;公开假冒产品产销商名单和案件查处情况。
按照承诺约定,距离8家白酒企业承诺的“双公开”期限(4月21日)已过去数日,但记者登录八家酒企官方网站,发现除五粮液与水井坊已公开部分信息之外,包括茅台在内的其他6家酒企目前仍无任何动静。
茅台为何按兵不动
记者昨日致电贵州茅台宣传部,接电人员表示,关于“双公开”方面的信息,暂时不方便透露。
“一个直接的原因在于,这些酒企本身违反承诺的成本不会太高,‘承诺’作为一种口头约定,应该如何监管、由谁来监管,本身就不确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也不属于监管部门,即便是这些酒企违背的承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事实上也拿他们没办法。”知名酒水营销专家穆峰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记者昨日致电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接电人员表示不清楚具体情况。
“要解读茅台等酒企拒绝‘双公开’,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样的信息公开之后,会对茅台带来怎样的影响。”穆峰介绍,一方面是由于这样的信息往往涉及酒企核心商业机密,酒企当然不愿主动公开;而另一方面,一旦茅台的这些信息完全公开透明之后,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稳定茅台价格,阻止其继续走高。“除了涉及商业机密,保护茅台价格,同样是茅台不愿‘双公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二三线白酒倒逼
“二线看一线,一线看茅台”,二三线品牌利用茅台行业老大的龙头地位,通过提高自身价格倒逼茅台涨价的手段并不鲜见。
“中国消费者对高端白酒的价值认知,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上世纪80年代,五粮液首次将价格涨到茅台之上。2003年到2006年,茅台两次跟随五粮液涨价,通过不断提高的价格,来证明自身才是中国白酒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重庆资深白酒藏家郑原森告诉记者。
据他透露,如果仔细观察茅台历年来涨价的节奏,不难发现,大多数情况下,茅台的涨价都是紧跟其他白酒品牌。
“尽管茅台一直拒绝自己被扣上奢侈品的帽子,但事实上,不管是从茅台的包装、定价,还是从市场定位上,早已被作为一种奢侈品在打造。”知名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对记者坦言。而一旦茅台的价格被其他品牌赶上,“国酒”的地位则变得岌岌可危。
其他白酒品牌的倒逼,往往成为茅台涨价的最大动因之一。
经销商炒茅台
游资涌入导致的茅台涨价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据了解,鲜为人知的却是,参与“炒”茅台的不少成员竟然就是茅台经销商。
“他们直接从厂家拿货,有先天价格优势,而厂家传说中的‘控量保价’更是被他们现学现用,一方面营造氛围,另一方面囤酒待售,这就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终端价格自然上涨。届时,经销商再按涨价后的价格陆续发货,从而获得更大利润。”郑原森坦言。据品牌营销专家李光斗透露,高额利益驱动下,“在北京就曾有过有正规资质的茅台经销商被查出贩卖茅台假酒,还有些卖的虽然是正品,但消费者必须接受搭售的方式,才能买到。”
据郑原森透露,这不同于一般游资的零散性,往往是大规模的联合炒作。“否则,你以为单凭一些零散的游资就想撬动整个市场价格?”他说。
茅台,一个小镇上走出来的白酒品牌,攀上了所有本土酒水品牌难以企及的高度,其一举一动无不牵扯着整个中国白酒行业的神经。
谜一样的茅台
据记者调查,贵州茅台此前一直未曾公开过真实的茅台供应量,导致茅台在市场上的流通量长期不透明。
曾在南坪专营高端品牌酒柜的王中华昨日告诉记者,哪怕是在刨除节假日等高峰销售期的情况下,茅台的缺货量也常年在30%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行加价销售成为经销商的惯常做法。
“每年我们都是按照订货批复量拿货,厂家不可能你要多少给多少,至于具体能拿到多少货,完全就看各路经销商自己的本事了。”老牌茅台经销商黄亿昨日说,“几乎每一个茅台经销商都会配备专门的缺货预购登记簿,在货源紧缺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暂时在缺货登记簿上申请预购。”
至于上文所述的“双公开”,“从表面上看,这是对企业和消费者都利好的消息,但这种方式很可能会使茅台限价成空,因为茅台公布的具体供应量绝对不可能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极可能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真茅台身价倍增。”王中华告诉记者。
“茅台的不断上涨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说起来,假茅台的泛滥同样是绕不开的一环。”李光斗坦言,“假货的泛滥程度也往往暗示了真货的品牌价值,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茅台会在对待假酒问题上,一直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延伸阅读
直营店“护价”或成空
记者最近从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处获悉,贵州计划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共计设立31家全资自营公司,而直营店的建设则是全资自营公司的第一要务。
“建立自营店,一是稳定终端价格,提高企业对产品终端价格体系的控制能力;二是减少渠道环节的利润,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采访中告诉本报记者。
某不愿具名的茅台特约经销商向本报记者透露,关于茅台通过建立直营店意图控制价格一事,在经销商内部其实普遍不太看好。“原因很简单,现在分布在全国的大多数茅台经销商,跟茅台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茅台如果步子迈得太大,很可能激怒部分经销商,甚至引发渠道崩溃。”
在他看来,茅台要搞自营店需要大笔费用,即便要建,也需要很长时间,在短时间内绝不可能轻易影响茅台市场价。“而一旦自营店成规模,价格真的压下来了,我们经销商也会联手在最后的时间内,间接控制茅台的终端流通量,以此控价。”
有业内人士分析,按照以往惯例看来,历次茅台涨价遵循的都是“市场缺货——经销商惜售——市场价提高——消费者接受——提高出厂价”的路径。自营店的建立刺激了经销商惜售,而经销商惜售往往成为茅台新一轮涨价的标准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