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北京市医管局公布市属21家医院2012年上半年的绩效考核结果显示,1-6月,北京市属21家医院“门诊患者次均医疗费用”为394.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元;“住院患者例均医疗费用”为18440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6元。
从公布的结果看,门诊患者次均医疗费用下降了4元,下降幅度接近1%,而住院费用下降的幅度则接近1.6%。
实际上,如果考虑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物价水平的上涨,1%的幅度已经是一个很不容易的结果。卫生部2011年中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同期,全国公立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上涨0.3%,住院费用下降0.1%。
医改以来,控制医疗费用就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医改的逻辑中,解决“看病贵”意味着医疗费用的下降。
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卫生部公立医院控费工作座谈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控制医药费用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的关键举措。
不过,次均医疗费用的下降,是否真的意味着“看病贵”得到了缓解?这需要换个角度看。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近期完成的一项卫生经济学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2.45万亿元,个人支付比例占到35%。 而卫生部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75万亿,个人卫生支出占37.5%;201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接近2万亿,个人卫生支出占35.3%。
从这一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医改推进的三年里,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增长迅速,2011年已经比2009年高出近7000亿。但相比之下,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却下降有限。
这意味着,居民个人的卫生支出随着整体费用的快速增长,也在不断增加。直白的说,老百姓看一次病需要花的钱还是在增加。
中国医学科学院在研究中提出,解决“看病贵”应注重调整费用结构,不断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
在这方面,医保制度改革一直被寄予厚望,包括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以及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来控制医疗费用。此外,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也放在了推进医药分开、取消以药补医方面,以期降低过高的药品支出。
有医改专家指出,均次医疗费用下降不等于医疗费用下降。实际上,次均费用的下降而总费用的上涨,只能说明患者的就诊次数在增加。这对于解决医疗资源紧张和缓解看病难而言,也很难言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