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记者要采访,刘志军并没有惊讶,也没有回避谈起曾经在当地显赫一时的“百姓鞋城”。经历了一番风浪之后,刘志军开始用更加冷静的眼光看待创业。
辞职“下海”
做出“下海”决定的那年是1997年,当时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刘志军说,当初自己负责一家挂着“国营”牌子的副食店,大家都拿着固定工资,干起活来没什么精神头。一开始,刘志军还刻意地强化了一下门市部的内部管理,但几个月后他发现,这些努力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再加上个体商店日益强大的竞争,他们的门市部很难维持。辞职的念头也在那时萌生了。
开店卖鞋
1997年底,当了9个月主任的刘志军找到领导,一个月后刘志军办了停薪留职,开始运作自己开店的事情。“因为一个外地亲戚是做鞋的,干起来兴许会容易一点。”刘志军说,当时自己还调查了一下市场,整个县城只有两家百货公司卖鞋,品种和样式都没有什么吸引力,如果自己搞个鞋店,抢占了市场先机,没准还真能成大事。
由于有亲戚提供稳定的货源和进货渠道,再加上自己在商业口多年的人际关系,他的鞋店很快就有了眉目。刘志军把自己多年的积蓄3万元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2万元统统投了进去,在县城中心地带租了一个二层楼的一整层。刘志军仅房租和装修就花了4万多元,启动资金用的差不多了,就利用亲戚关系从人家那赊货。“那就算是孤注一掷了,我都没想要是干不起来怎么办!”
第一桶金
刘志军回忆说,开业的第一个星期并没有多大的客流量,直到第二个星期,顾客才逐渐多了起来。为了趁热打铁,刘志军雇了一辆“双排座”,拉上一面大鼓,车厢上插满彩旗和横幅,围着县城转悠了三天。这一手果然有效,一时间“百姓鞋城”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营业额也直线上升。
在管理鞋城方面,刘志军不仅设定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还把雇员的收入和营业额挂上了钩,大家的积极性起来了,干起活来没人偷懒,服务态度好。一时间,刘志军的“百姓鞋城”似乎要一直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发展下去了。
江河日下
从1997年底到2000年的3年时间里,刘志军的“百姓鞋城”成了县城里的鞋业老大,几乎占了市场50%的份额。几年下来,刘志军一直按照自己的经营思路干,虽然没有了开业之初的火暴,但收益还是相当可观。店里员工由2人变成6人,刘志军和爱人开始专职做老板,平时也不怎么费心了。
但2000年5月份,一场变故给了刘志军和他的鞋城一个致命的打击———原来一直给他供货的亲戚转行了———“百姓鞋城”的货源一下子成了问题。“那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太依赖亲戚了,干了几年也没有开辟新的货源。”一时间,刘志军开始到处跑货源但效果并不乐观。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刘志军进货一直不顺利,经营成本也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随着县城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小店靠低廉的经营成本抢夺了“百姓鞋城”很大一部分顾客,刘志军的生意开始明显下滑。“等到2001年初,那就可以用江河日下来形容了。”2001年6月份,“百姓鞋城”经历了不到4年的辉煌之后,终于关门歇业。
创业感言
总结起来,刘志军觉得失败的经验主要有三条:首先,开局不错的情况下并没有保持住自己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随后的宣传和店面升级都没有跟上。其次在管理上没有搞好创新。后来两年雇的员工基本上都是亲戚,管理上也并不是很严格。最后就是过分依赖亲戚关系,依靠单一的货源,没有建立自己的购销网络。
成本分析
◎前期投入
店面:1800元/月
装修:43000元
交通:1200元/月
水电通讯:400元/月
人员工资:600×4=2400元/月
货物:18000元
总计:66800元
1998年1月收益分析
◎成本
房租:1800元
交通:1300元
水电通讯:350元
工资:2400元
宣传:800元
货物:8000元
◎收入
销售:34200元
毛利率:60%
利润:20520元
◎净收入5870元
2001年5月收益分析
◎成本
房租:1800元
交通:1100元
水电通讯:450元
工资:3400元
货物:4500元
◎收入
销售:17000元
毛利率:55%
利润:9350元
◎净收入-900元
“百姓鞋城”兴衰记
2009-06-06 00:00 点击:6468
[摘要]得知记者要采访,刘志军并没有惊讶,也没有回避谈起曾经在当地显赫一时的百姓鞋城。经历了一番风浪之后,刘志军开始用更加冷静的眼光看待创业。辞职下海做出下海决定的那年是1997年,当时还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刘志军说,当初自己负责一家挂着国营牌
开店网是一家专门为投资者提供开店信息和开店项目的一站式开店服务平台。为正在开店的人提供开店经验技巧,为准备开店的人提供优质的开店项目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