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也能“看”电影?他曾不惜负债,只为用声音为盲人创造画面
盲人也能“看”电影?他曾不惜负债,只为用声音为盲人创造画面
2017-09-22 00:00  点击:3175
[摘要]前世的阿九和阿明,因两家的仇恨而不能相爱。尽管阿明出了家,但两人还是在仇杀中双双死去,死前在小庙的银杏树下,约定来生再见。时光流转,阿明死后,生怕误了和阿九相会,没有去投胎,而是在银杏树下一等就是50年。当阿九转世回来,终于有一天来到了银杏
“前世的阿九和阿明,因两家的仇恨而不能相爱。尽管阿明出了家,但两人还是在仇杀中双双死去,死前在小庙的银杏树下,约定来生再见。时光流转,阿明死后,生怕误了和阿九相会,没有去投胎,而是在银杏树下一等就是50年。当阿九转世回来,终于有一天来到了银杏树下……”

王伟力坐在墙角的凳子上,讲述着影片《爱有来生》。屋里没关灯,也没拉上窗帘。他怕屋里黑黢黢的,盲人如果想举手喝水、上厕所,志愿者会看不见。

心目影院在北京鼓楼西大街一个安静的小院儿里,观众多是上了年纪的盲人。12年来,这个二十多平米的小屋里上演着一幕幕悲喜跌宕的剧情,有的在银幕里,有的在画面外。

王伟力成立心目影院时,没想到能坚持12年。他为此负债几十万,甚至耽误了儿子上大学的时机。付出这样的代价他始料未及。上世纪90年代就下海经商的他从没为挣钱发过愁,“总觉得为他们花点钱没什么”。但一路撑到今天,王伟力庆幸,“哎呀,亏得没放弃。”

12年里,近两万人次盲人观众进进出出心目影院,进出之间,他们的世界开始变得不同。

放不下没有眼神的“眼神”

王伟力的妹妹有智力障碍,先天发育不良,脑袋小、个子也小,经常受到同学歧视和耻笑。“我为了尊严就得跟他们打架。”王伟力回忆。

但这并非解决之道。王伟力越来越清楚,像妹妹这样的人不仅需要家人捍卫,也需要社会营造一个有人文关怀的氛围,让他们有机会融入。

2001年,王伟力夫妇自掏腰包,组建了一个十几人的制作团队,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拍摄了一个记录残障人士生存状况的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的《生命在线》栏目免费播出。

节目播出后,一个出现在片中的患脊髓炎的小伙子给王伟力打电话说:“老师,今年春节我家来了好多亲戚。”王伟力听了觉得扎心,“他都20多岁了,就因为得了脊髓炎,别人觉得他是个大麻烦,都离得远远的。”节目的播出改变了这一切。

拍摄这档节目让王伟力花光了家产,但这群人他却放不下了。节目制作过程中,他发现盲人大多只能去按摩店谋生,而他们在触觉、听觉、味觉上的感知力普遍优于明眼人。他似乎看到了他们的另一种可能:在不需要呈现视觉效果的广播世界里,通过自身敏锐的感知力做出比明眼人更有意思的广播节目。

2003年,王伟力夫妇成立了北京红丹丹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后改为北京市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红丹丹”),培养盲人做广播。一年后,每周一期的“心目看世界”在北京电台正式开播。但王伟力发现,盲人实在很难使用准确的媒体语言。

“他们经常词不达意,来回都是平常那点儿话。汉字是形态,盲点是拼音,只学拼音会对汉字的认知有很多缺失。”他有些无奈。视觉信息的严重不足,也让盲人对社会常态缺乏了解。他们无法在生活中跟明眼人很好地沟通,更难在广播节目里跟听众互动。

王伟力逐渐意识到,这些东西,他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弥补起来。

怎么办?看到盲人那没有眼神的“眼神”,王伟力实在放不下。他想要给他们补充视觉信息,“盲人看不见,就不知道社会常态,情感的、社交的常态,他们看不见还会认同吗?”王伟力说,“如果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只能不断边缘化。”

症结找到了,但如何“用药”,王伟力还不清晰。他尝试去了解盲人作家吉姆·史都瓦为盲人做的“电视讲述”,但觉得效果不理想,“讲述声和画面声混淆不清”。

12年来,这个二十多平的小屋里上演着一幕幕悲喜跌宕的剧情,有的在银幕里,有的在画面外。

“他明白我们想知道的是什么”

2004年,一个盲人朋友到王伟力家中做客。王伟力正在看美国电影《终结者》,就试着给他讲述。电影是英文对白,王伟力一边翻译,一边描述画面。“朋友攥着拳头、梗着脖子听得入迷。”他回忆,“当我讲到‘爆炸燃起的火焰,终结者红色的机械眼睛……’这些极富画面感的东西时,感到他(朋友)听得紧张,后来看他额头直冒汗,手心也湿透了。”

电影结束后,朋友猛然起身,抓住王伟力说,“我竟然能看电影了!”

“他那双已经模糊的双眼闪现的光亮,”王伟力至今忘不掉,“那双眼睛让我明白,我的声音可以创造画面。我可以通过讲电影为盲人补偿视觉信息,让他们了解社会生活的常态,融入社会。”

2005年6月,心目影院放映第一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众”只有4人。王伟力不灰心,继续讲,结束后也不忘询问他们的观影感受。

为了更了解盲人,他曾尝试蒙上眼睛,感受盲人的生活。有时候,闭着眼睛一走就是几站地。“当你蒙上眼睛,你就变成另一个人了,所有的东西都在怀疑当中。”王伟力说,“哪怕是亲妈领着你,心里都会想千万别失手,一不留神就完蛋了。蒙上眼睛的时候,人的心就是这样。”

也正因如此,王伟力在选电影上格外用心。他深知语言的放大作用,知道盲人观众在听的状态下,思维想象会翻倍。

有一次,王伟力讲完《风声》,就有盲人急了,“能不能给我们讲点儿积极向上的?”

“这主旋律还不积极向上啊?”王伟力有些懵。

“不是!给女同志(周迅)上刑那个,麻绳拴在那儿,那那那就不成!多难受啊!”那位盲人扯着嗓门,情绪激动。

王伟力后来总结出一套选片标准:负能量的、心理压抑的不选;放外文片必须有中文对白;盲人观众大都50岁以上,要多选生活、娱乐类题材的国产片。

给盲人带去快乐很重要,但王伟力觉得,也不能只让他们乐,“讲述一些有价值的影片能给他们引导和思考”。

《莎翁情史》放完后,王伟力告诉“观众”:“为什么莎士比亚能成为伟大的剧作家?因为他失去了太多情感。那些伟大的作品里,他尝过的酸甜苦辣都成了作品珍贵的佐料。”他想借此表达:人生总在失与得中寻求平衡,每个人都不例外。

“哟,难怪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电影结束后,有盲人意犹未尽,拍着大腿发出感慨。

曾在盲人按摩店工作的老肖已经来这里“看”了十几年的电影,同为老“票友”的还有70多岁的老秦。他们听过崔永元、王小丫等名嘴的讲述,也听过一些普通志愿者的,但还是最喜欢“大伟”(王伟力)讲的。老肖乐呵呵地说,“他明白我们想知道的是什么。”

王伟力对此颇为自得。他认为要讲好一部电影,关键有两点:语言表达要适合盲人的信息获取方式,还要理解导演的创作。

盲人没有视觉语言,在讲述他们难以触摸的事物时,王伟力尽量用盲人熟知的事物代替。比如:直升机是扣着的汤勺加几片旋转的扇叶,摩天大楼是扣着的巨大玻璃杯,男子扛着茶几大的箱子,小偷夹着枕头大的包……

讲述人描述的内容,如果让盲人有依据可循,他就能顺着指引将电影的画面信息构建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要恰当把握电影对白的空档并及时准确地描述画面,还需要正确的方法和长期的训练。

有时候讲述的内容会压台词,“观众”听着容易混乱,王伟力为此练就了“见缝插针”的本领,“尽量不在对白处讲,实在要讲,也要在对白的气口处简单描述。比如:女孩儿、短发、这是小红……”

此外,王伟力还试着用两套音箱把电影原声和讲述声调开。前方的主音箱出电影对白,后面和两侧的音箱出音效,侧后方有一个音箱专门出讲述声。

通过调试,电影原声还是正常音效,讲述人的声音更加“耳语化”,两种声音频率不会对撞。王伟力说,“盲人可以通过声音的方向和频率轻松辨别。”

在技术层面之外,讲电影的另一个重头是表达电影的价值内涵,这需要理解导演。“每一帧画面都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渗透了导演的思想和文化。”王伟力说,“哪怕是3秒钟的空镜头,讲述人都要说得清清楚楚,因为这是导演交代情感、故事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电影里,故事情节往往在画面和声效的相互作用下推进,很多不言而喻的东西,盲人不一定能感受到。为此,王伟力会在电影开始前,剧透故事框架和情节。

王伟力把自己称为后电影人,“电影的制作和市场已有固定的机制,但我改变了它的传播方式,并增强了盲人和明眼人的创作思维。”

从“我们盲人”到“咱公民”

12年来,心目影院已不仅仅是一个“观影”的公共空间。

王伟力仍然记得“观众”刚来影院时的样子。虽然就十来个人,但屋子的门硬是关不上,“脏衣服的气味、张嘴哈气的臭味、脚臭、汗臭,都能把人熏出去”。

慢慢地,他们开始注意捯饬自己。“电影在传递文明、美丑和社会常态,”王伟力说,“我没告诉他们应该刷牙应该勤换衣服,但帮助他们走进社会,他们自然而然会有改变。”

在这里,盲人有了公共空间的意识。“如果正在放电影,有人私下议论,他们会去维护。要搁在以前,别人大声他也大声。”

还有些盲人因为“看”电影把自己打开。

杨大姐40多岁失明,心里过不去,也跟家人过不去,有三年时间家人不敢打开电视。“来了一次心目影院,回家就解禁了,”王伟力回忆,“她感受到了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内心积蓄的情绪才能卸掉。”

王伟力记得,以前盲人来看电影时,以“我们盲人”自居,“他们觉得自己不被真正关注,又想用自身的残障多谋些福利。”

影院刚开始的几年,“不少盲人观众有捧场心态”。有盲人向王伟力抱怨,“看完电影应该有纪念品或者管顿午饭。”

有一阵子,红丹丹遭遇筹款危机,电影散场后,有盲人拿着盲棍儿出来,没出院子就说,“都没人给他们钱了,他们还干呢!”

“以前盲人观众以为我们拿他们挣钱,后来知道不是这样,但他们并不心疼我们,而是在旁边说风凉话。”王伟力有些心酸。但越是这样,他越觉得自己做的事有价值。“近几年,他们背后说我们也是好的多。”

为了拓展盲人的信息量,王伟力组织他们参加航天馆、坦克馆、卢浮宫艺术展品(复制品)等各类展览的触摸活动,带他们去海边、去草原,触摸长城和故宫,组织他们参加盲人运动会、盲人集市等活动。

“比如去草原,可能他们的认知里会有牛粪、青草的气息、草原的清爽等等。”王伟力说,“他们越了解外边的世界,就越理解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电影本身,也更愿意参加社会活动。”

有一次参观完航天馆,一位盲人感慨,“国家的航天发展得这么好,咱公民给国家交点税真是应该。”

听到这句话,王伟力觉得做这么多年助盲事业,值了!因为盲人从残缺、弱势的自我认知主动转变成了有完整、独立人格的公民。
开店网是一家专门为投资者提供开店信息和开店项目的一站式开店服务平台。为正在开店的人提供开店经验技巧,为准备开店的人提供优质的开店项目等信息。
推荐商品
最新商品
最热商品

首页

VI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