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硬伤”
罗振宇的“硬伤”
2017-11-07 00:00  点击:8251
[摘要]2017年10月的最后一天,中国最受瞩目的知识付费产品得到App的首页,照常挂上了当周该公司例会的直播入口。黑体加粗的标题赫然写着:罗振宇点评罗振宇的骗局。放眼整个中国,用这种方式对外传播的公司大概独此一家。这家由前央视《对话》制片人罗振宇创办的
2017年10月的最后一天,中国最受瞩目的知识付费产品“得到”App的首页,照常挂上了当周该公司例会的直播入口。黑体加粗的标题赫然写着:罗振宇点评“罗振宇的骗局”。

放眼整个中国,用这种方式对外传播的公司大概独此一家。这家由前央视《对话》制片人罗振宇创办的内容创业公司,将每周二晚上的例会都通过自家App向外界进行直播。而这一周有些特殊,因为就在前几天,罗振宇再一次被人质疑为“骗子”。

这是一个略显尴尬的处境。背后的主角不仅是高调行事的“罗胖”,还有他所从事的尚在萌芽期的中国知识付费行业。

“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绝大多数人还没有用上互联网。人们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和上进心,只能去学校课堂,去图书馆。那时候在武汉念着新闻系的罗振宇刚满二十岁,身材消瘦,梦想毕业后成为一个挂着照相机全国跑的记者,却没想到后来会成为一个在互联网上贩卖知识的商人。

关于大学时期,罗振宇总是对人提起一个“安利时刻”。那是在一节中文课堂上,一位名叫郑在瀛的老教授坐在讲台,操一口湖北黄冈方言,一脸享受地对着台下的学生们推荐《离骚》——“《离骚》,好啊!写得真是好啊!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

大概那时的罗振宇就已有一颗“名士”之心。“《离骚》我翻开过多少遍,从来没有一次把它读完,但就因为老头这句话,就觉得他妈的不读个《离骚》还算是个人吗?”下课后他就急匆匆赶回寝室读《离骚》了。

二十年后,罗振宇果然带着“名士”的荣光,回到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做演讲,武汉几所高校的学生都赶来,乌泱泱挤满了一个礼堂。那时候,罗振宇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半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上发出的60秒语音,已经在全国年轻人的手机里流行起来。

在那之前,罗振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央视制片人,甚至最初只是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但他聪敏,而且刻苦好学,利用公费做节目策划的机会,请石述思、许知远等知识分子专门给他“补课”,视野迅速被打开。只是时运不济,因为得罪了领导,罗振宇在2008年被“踹”出了央视。而这也在无意间成就了如今的罗振宇。

当时的罗振宇已经意识到个人成名的重要性。因为他发现,没有于丹和易中天的《百家讲坛》已无人问津,崔永元走后,《实话实说》的收视率也是断崖式下滑。所以他决定,无论如何,“一定要把我这张胖脸露出去”。

离开央视后,罗振宇加入《第一财经》,成为人物访谈节目《中国经营者》的主持人。虽然这张胖脸已经露出去,但真正让他成为“网红”的,还是2012年底开张的“罗辑思维”。

在这档单集长约半小时的单人脱口秀节目中,罗振宇的话题漫无边际,从医疗改革、地沟油,到倭寇、中医和秦帝国,从王阳明的心法,到现代世界起源和费马大定理。极大的阅读量和宽阔的知识结构,让他俘获了一批年轻拥趸,也为自己贴上了“知识”、“文化”、“思想”的标签。

如同罗振宇所说,眼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一个更加凸显的壁垒是认知壁垒。这种知识层次的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对等。

在这种不对等的格局中,罗振宇显然站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他自创了一大波让人应接不暇的概念,如“U盘化生存”、“魅力人格体”、“信息茧房”、“社交货币”、“国民总时间”……

罗振宇敏锐地发现、总结别人不曾注意的规律,并提供独家解释,他成为了一个布道者,有大批追随的信徒。

当把这一切放到互联网组织的商业世界,这种知名度与专业权威性就往往意味着流量,以及带货实力。

如今的罗振宇仿佛也像是坐在讲台上的郑老先生,为无数心怀焦虑、渴求知识的年轻人推荐自己专门调配好的“知识配方”——这是一种全新的商品,罗振宇为它们标上了价格。

作为新近崛起的知识付费浪潮中表现最活跃、成绩最显著的创业者,罗振宇几乎成了“知识付费”的代名词。在政府眼中,这是一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工作”。2017年下半年,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和副市长阴和俊接连视察罗辑思维,并评价称,“得到做了一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好事。”

即便如此,罗振宇和被视为大势所趋的知识付费,依然惹来了“骗局”的污名。

“他骂我有道理,我不听”

2017年下半年最惹争议的“诈骗风波”主角,是“比特币首富”李笑来。这位前新东方教师除了是个天使投资人,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即“得到”的专栏作者。他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是“得到”卖得最好的专栏之一。

但最近被人冠以“骗子”之名的,是“得到”创始人罗振宇。

另一位“得到”专栏作者、海银资本创始人王煜全笑说,“罗胖对得到的老师真好,挺身而出,抢过这个‘桂冠’戴在自己的头上。”

罗振宇突然陷入争议,是因为一篇题为《罗振宇的骗局》的自媒体文章。这篇前几日在朋友圈刷屏的热文,将罗振宇以及大部分知识付费都称之为“大忽悠”,并引来一波赞同者。

这样的质疑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就有人发博客“解析”罗振宇是怎么“骗钱”的。此后关于罗振宇和罗辑思维“坑蒙拐骗”的说法就不时在网上出现。

那么,罗振宇到底是不是骗子?

其实“得到”的产品和商业逻辑并不复杂,它喊出的口号是“碎片时间,终身学习”。技术进步加快了世界的变化速度,也加剧了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甘落后的人们有了极大的学习需求,却并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因此,“得到”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它将散落在人们视野之外或学习门槛过高的知识,以一种接地气的加工方式加以整合改造,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产品。

这个模式和卖一杯速溶咖啡并没有两样。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交易是明码标价下的自主选择,这是一个标准的市场行为。当人们在超市里买下一袋雀巢时,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骗局”。

“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的知识分子许知远,也对罗振宇提出质疑,“他是个卖胶囊的人,把知识放在胶囊里,速效救心丸。”这种对罗振宇“快餐式消费知识”的质疑,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有人将那篇《罗振宇的骗局》发给刘润,这位润米咨询创始人也是“得到”专栏作者之一。刘润随即在朋友圈称,这篇指责“得到无用”的文章“不值得讨论”,“写那篇文章的人,放在20年前,会写《读书无用!卖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放在10年前,会写《MBA无用,读完总裁班后,公司终于倒闭了!》。”

罗振宇本人也在10月31日的得到公司例会直播中回应了“骗局争议”。他说,“那篇黑文真的没说错。有的人就那样,他订了知识产品,订完觉得没用。没用又花了钱,他得吐槽。”

但他转而又露出“罗胖式”的傲娇,“我们不会搭理外界的声音。他骂我有他的道理,我不说他是对还是错,我不听。”罗振宇的意思是,与其跟外界的声音纠缠,不如转身服务好已有的用户。

有人为此拍手叫好,但对于那些内心充满疑惑的潜在消费者而言,依然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波知识付费产品。这个钱,究竟是该掏,还是不该掏呢?

看“得到”,“得”不到?

2015年,当罗振宇给他推出的知识付费产品取名为“得到”(iGet)时,就应该料到今日困局。

知识付费产品从来就不以效果为最高评价标准。再牛逼的教授,恐怕也不敢拍着胸脯对人说,一定能让他们学到知识。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个人的资质不同、勤勉程度不同,同一个班里,有人能考满分,有人就是不及格。不及格的学生只能更多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很难指责老师是“骗子”。

罗振宇也不能保证每一个购买了“得到”产品的消费者都一定能“得到”什么。事实正是如此。当有人觉得自己被罗振宇“醍醐灌顶”时,也有人吐槽他“胡说八道”。

当遭遇骂名时,罗振宇心里想必不服。毕竟,知识付费产品只是提供了一个针对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评价它的标准是产品功能以及功能的可实现性,并非最终效果。

但一旦让消费者误以为,只要购买了这款付费产品,就能化解自己的知识焦虑,甚至“包治百病”,那么失落是必然的,“骗局”的污名也永远挥散不去。

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罗振宇和他的同行们,是否在刻意向消费者描绘一张“美好蓝图”?

“得到”卖得最好的专栏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迄今共卖出近20万份。在这个专栏的简介中,“得到”的运营团队写了一段令人心驰神往的话:

“订阅专栏你会得到:……绕过经济学的花招……看透制度、法律、习俗、道德背后的经济逻辑……让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成为你的本能,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拥有经济学品味,增长见识、加强自信,提高对理念的鉴赏水平。”

它还写到,这个专栏的适宜人群是“希望构建系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的人;希望变得更有趣味、有品位的人;不满足于表象,想要探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人;想要圆一个北大梦的人”。

这两段话对于潜在消费者所带来的触动性不言自明,但却将“得到”置于一个危险境地。

倘若消费者花了199元买了这个专栏,最终却发现自己并没有构建起一个“系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没有真的变成一个“有趣味、有品位”的人,也没有考上北大,那么说罗振宇是“骗子”,是不是冤枉呢?

相似的情况在其他知识付费产品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喜马拉雅”在《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的简介中写到,这堂课“带给你的不仅是金融知识和思想框架,更帮你认清财富本源,升级认知模式。无论你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创业者企业家,无论你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还是拼搏在追求财富的路上,这门课都会对你有所助益。”

知乎live课程《标准美式口语正音课》在简介中称,将“教你轻松说出一口标准美式口音,从此告别哑巴英语”。创投媒体“36氪”则在旗下知识付费专栏《5分钟创业课》中推介说,“每天5分钟全面了解‘创业’这件事背后的逻辑,一年时间让自己成为最懂‘创业’的人。”

虽然严格来说,这些话语都没有给消费者打下十足十的“保票”,但字里行间所营造出的美好诱惑,却给了消费者暗示。

“消费者为内容付费的意识原本就只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必须在产品抵达消费者面前那一霎就触发他的购买欲。就跟卖健身卡一样,你必须让他知道,这笔钱是在投资自己的未来。就是在他犹豫的一瞬间的触动,是最关键的。”一位知识付费从业者如此解释知识售卖的“秘诀”。

这便与知识付费产品的“效果不可知性”形成天生的矛盾,这也是整个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的“硬伤”。罗振宇只是其中专栏卖得最好的,也是风头最劲的一个,因此被骂得最惨。

“罗胖”的轻盈姿态

罗振宇似乎已经意识到了问题。

前不久,罗振宇有一个广告界的大佬朋友对他说,“我这里有一个资源,可以在几个省内的每一张彩票的背面给你印上得到APP的专栏广告,一个月三亿张。看在咱俩交情的份上,我免费送你一个月。你要不要?”

罗振宇拒绝了,他说“怕会被用户看不起”。

在这周二的得到公司例会上,罗振宇宣布了一项“从前向后”的战略转型。“我们也在反思。过去一年多得到的重点是放在营销上,这肯定是不对的。为了公司的增长,我向那些没买我产品的人拼命地推销。这个姿势是错的。”

在过去这两年,媒体出身的罗振宇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的付费产品。他并不是一个娱乐明星,却总能找到新颖的方式抢下媒体头条,吸引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他会将公司内部的例会通过得到App进行直播,会在跨年夜站上舞台做一个长达四小时的脱稿演讲,并不断抛出新鲜的自创词汇,制造一个个话题点,甚至他尽管自称“不看综艺”,却也依然选择加入热播综艺《奇葩说》露脸。

这一次,罗振宇说要“转身向后”,得到今后所有的营销费用、广告费用、市场费用将全部用于服务已有用户。

“我们应该像维护一个城邦一样。一个好的城邦不用到处去发移民广告,只需要维护好这个城邦的交通基础设施、市民文化,让大家觉得自豪,外面的人自然会拉家带小,投亲靠友移民到你这个自由的城邦来。”

罗振宇这种尽量让产品实际效果向推介目标靠齐,提升用户满意度,从而化解产品营销中的“硬伤”的做法,看起来是个美好的畅想,所谓众口难调,难度显而易见。

知识付费虽然火热,玩家众多,但放眼中国却依然没有显示出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头部产品如“得到”,用户数量也只有1200万,得到App的日活则不到100万。

尽管长期看好,但短期内市场尚在开拓阶段,消费者的付费习惯和意识也依然需要启蒙教育,倘若玩家通过不规范、不可持续的方式野蛮开荒,这一朝阳产业有可能就会被扼杀在萌芽中。

罗振宇是这个市场的先行者。他能言善辩,具有媒体人的敏锐感知力,又有商人的灵动轻盈。他今天所说的话,可能明天就自己“打脸”。

人们津津乐道的例子是,2016年4月,罗辑思维投资的papi酱拍出2200万元的天价贴片广告,有好事者问罗振宇,你明明在两个月前才说“自媒体不要做广告”啊。但罗振宇依然有自己的道理,“很多人说我打脸。我说对啊,有钱不挣,傻吗?”

去年5月通过人物访谈节目《十三邀》与罗振宇对谈三个小时后,许知远对这位中国当前最火的“知识型网红”的评价是,“他诚实得令我惊诧。一些时候,我觉得他过于‘诚实’,将自己的高度实用性、功利性和盘托出。”

在这个节目中,罗振宇说自己“屁都不是”、“没什么学问”,事业成功是因为“走狗屎运”,“没情怀”,“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所有的说法都不落俗套、接地气,但解释之下又让人觉得颇有道理。

罗振宇清楚地知道该怎么与这个世界对话,有时候他甚至不用管人们的想法,自有一套逻辑,然后通过自己影响力,让人们跟着他的逻辑走。用他的词语讲,这叫“认知迭代”。

只不过,他的这套逻辑并不总是有效。骂罗振宇是“骗子”的人还会继续涌现,但罗振宇依然不会理睬。在中国知识经济萌芽初期的混战年代,“罗振宇们”都能想清楚,相比于默默无闻,争议可能并不是最可怕的。
开店网是一家专门为投资者提供开店信息和开店项目的一站式开店服务平台。为正在开店的人提供开店经验技巧,为准备开店的人提供优质的开店项目等信息。
推荐商品
最新商品
最热商品

首页

VI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