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天真的鸽子,被关在一个特别的箱子里。它饿极了。于是就在箱子里左顾右盼,走来走去,想找到一点食物,可是,它很气恼--把它放进箱子里来的人,竟然不同时放进一盘食物。怎么办?小鸽子气得用它的尖嘴到处乱啄。“笃、笃、笃”……“笃、笃、笃、”……它渴望着出去找些吃食。当它的尖嘴吸到一个透着亮光的小圆窗时,奇迹发生了--从那里掉出一个食物球来,小鸽子当然毫不客气地将它吞进肚去。愚蠢的小鸽子吃过食物球后并没有立即明了这个小圆窗的价值,它仍然到处乱吸,直到数次吸到这个小圆窗,数次从这里得到食物的奖赏以后,它才慢慢地明白过来--这才是供应食物的窗口,从此它学会不再到处乱吸,想吃东西只要径直去啄这个透着亮光的小圆窗就行了。 这是美国印第安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所进行的动物学习实验。根据他长期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与经典条件反射学习不同的另一学习方式,即动物和人行为的改变(学习结果)不一定非从有刺激物开始不可,也可以由其本身的自发行为活动开始,经过数次强化(鼓励)后,巩固成为学习结果。在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学生学会或记住什么内容时,他会反复强调,不断重复--这是给予刺激,学生就跟着教师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学和记,最终学会了,这种学习是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另一种情况,学生想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于是他就去读书、找资料、试着解决问题,当他获得一点成功时,就得到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赏或因“我学会了”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尝到了成功“甜头”(这就叫作受到强化),从而使他掌握了知识技能并促使他继续学下去,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式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强调强化和反馈。这里说的强化,就是对于正确反应给予必要的鼓励,从而增加正确反应的频率。上述小鸽子一碰到有亮光的窗口(反应正确),就得到食物(对于反应的鼓励),于是它就不断地去啄窗口(增加反应频率)。这就是通过强化的激励作用,而使反应巩固起来。学生学了某一知识(反应),通过练习、作业、解答问题等,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自我肯定(强化),于是,知识就巩固了。在学习中,学习结果正确与否,作为一种刺激返回学生的头脑被认知,这一过程就是反馈。反馈可作为对学习成果和学习动机的强化手段。 操作条件反射式的学习似乎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学一主体作用的发挥。 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学习原理,提出了程序教学的主张,提倡按教材一定程序系列编写附有习题和答案的程序教科书,便于学生自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可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己控制进度,反复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当前在国外和我国都开展着程序教学的实验研究,以我国心理研究所的卢仲衡教授为首的心理工作者开展的研究,摒弃了斯金纳理论当中忽视学习内部过程,忽视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和忽视学生智力活动的倾向,创造了一种新的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约5000多个实验班进行探索和实验研究。他们编写了一套包括学生自学的课本、练习本、答案本和测验本四种材料在内的系统自学辅导教材。在学习时,把教材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学、自练,自己对照答案本,自批作业,平均每节课自学时间占66.7%~88.9%,而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解、启发、引导、提问、答疑和小结等在内,每节课不超过10~15分钟。每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都进行测验,由老师批改和对错误进行分析。这种自学辅导教学法,对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迁移都有显著成效,尤其对于“不敏搜而踏实”类型的学生收效最大。 说到这儿,有的同学会问,我们也没参加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班,这套理论和方法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下面,请你看看小铭立同学的体会: 我上初二第一学期时,突然得了肝炎,住进了医院。病倒不算太重,但从住院到出院后隔离休养,前后耽误了五十多天功课。妈妈常说初中二年级是学习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下子,给我当头一棒,当时真不知怎样才好了。妈妈对我说:“你考虑一下,为了把基础打好,是不是休学一年,再重新读?如果实在不愿意这样做,也可以试试利用养病的时间自学,把拉下的课补上,到时候如果能跟得上,就接着上。”我不愿意留级(尽管不是因为不及格),当然就不放过这可能跟得上的机会了。 我在家养病20多天,每天安排学习计划自学,妈妈是大学老师,她不能直接辅导我功课,但是她指点我的学习方法,使我的学习收益不浅。到我病愈复学,不仅拉下的功课全部补上,而且跟班学新课也不感费劲。初二第二学期,我的学习成绩排在全年级第三名。 我自学的体会是: 首先要把学习材料大体浏览一下,然后按照教材的单、节、段的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小单元。每学一个小单元时,先弄懂概念,再认真思考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绝不简单地背诵课文内容、定义或公式。对于不同的学科,我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文科的理解比较容易,进度就快些。理解在学习概念、原则时进度较慢,不吃透我是不罢休的,而做习题时挑选最关键的题做,可以加快速度。 其次,每学习一个小单元,都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或对照练习或老师留下的思考题(同学们常给我送来作业)进行回答。我回答的方式有口答(自己边想边说),也有笔答,为了节约时间笔答时我只把答案的提纲写出来,具体内容在脑子里“过电影”。 再次,我每次做过的练习或回答过的问题,都要找到正确答案对一下,这种做法,我看见心理学书上叫做“反馈”,也就是使我获得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答得对、做得好的,就是我学会了的,再经过复习,就巩固了。而有错误的地方,就是我掌握得不好的,赶快找到不对的原因纠正过来,实在有困难的就找同学或旁人问一问,或找点参考书看看。通过这种“反馈”,不仅能够帮助我准确地掌握知识,同时我每学一步就知道自己学习的效果,也是极好的自我激励,每学完一单元,我都体难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促使我锲而不舍地学下去。 经过这一阶段的自学,我确实尝到了自学的甜头,这甜头主要在于我感到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感到学习是其乐无穷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学到了驾驭学习的本领,我对学习不再有任何畏难情绪了。 朋友,小铭立的作法和体会可能对你在学习中会有一些启发吧? (来源:教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