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多年关注国外独立书店的“女书人”钟芳玲的《书店风景》最新修订版在内地出版,又引起书业界人士对独立书店生存现状的思考。
就在该书出版与再版的十年间,独立书店的命运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正如作者钟芳玲在书中所言,“这个地球曾经存在过那么多家独特的书店,但是却一家家地消失了,就像濒临灭绝的生物一般。”《书店风景》变成了她“为书店唱的一曲挽歌”。
每周都在关门
一提到独立书店,人们脑海中浮现起的多半是这样一幅景象:书店老板多为一派文士,爱书懂书,而开书店的目的多半是为了理想而非盈利;店员对于店内藏书了然于胸,多有修养,且可以和客人侃侃而谈;店面尽管不大,多隐藏在巷弄之间或地下室等店租便宜之处,却藏有各种奇怪、冷门之书;书店没有豪华气派的装修,但是往往能给人一种感动和温暖;往来客人,或许并非前来买书,他们多与老板是至交好友,而且他们都是爱书之人。
(本图片由“学招网”转载自联街网)
但是,独立书店的式微已经成为全世界爱书人的遗憾。2007年,法国书商协会和法国政府文化部图书与阅读署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国的独立书店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那些规模较大的独立书店已被收购,规模小的仅够糊口,而小书店中有1/3每个月挣到的钱还不到全法最低水平。素来书店文化浓郁的英国,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根据英国《书商》的报导显示,从2006年7月到2007年4月的10个月中,英国书商协会的独立书店会员减少了59个,相当于每周至少关闭一家。
今年11月,台湾8家独立书店集体誓师,宣布“集书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成立,以求为台湾独立书店的最后一战做好准备。此前,诚品书店耗资两亿台币打造新敦南店却严重亏损,特色鲜明的“有河book”、“小小书房”濒临绝境的命运,都让台湾独立书店业者黯然神伤。
在独立书店刚刚兴起的内地,同样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心痛的挣扎。今年5月,复旦大学旁边经营了数十年的“左岸”被迫关门。9月,豆瓣网上发起了捍卫上海季风书店的倡议。再回望几年,杭州的江郎书店和三联书店已经倒闭,曾经盘踞在京沪两地闹市区的“思考乐”书店,几乎是一夜之间关门大吉,成都的“卡夫卡”书店倒闭后,也有多个“卡夫卡”涌现出来,但最后都难以维系。
新阅读习惯吞噬独立书店
对于独立书店所面临的困境,有人归结为几点原因,第一是网络书店的兴起。卓越亚马逊图书销售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卓越亚马逊的统计显示,夜间订单最大值是在11点到2点,而白天最大值是在中午11点到1点。网络书店24小时售书的功能,恰恰能满足白天工作劳累的上班人群工作生态。此外,网络书店海量的图书信息以及较低的价格,都是传统书店所不具备的”。
其次,是独立书店的“性格”。独立书店很少卖大众畅销书和教材,这就丧失了很大一块利润空间。已经有一些独立书店为了生存下去,最后不得不选择向综合性书店转型。另外是它的运营成本。首先店铺租金、地价的持续走高,让独立书店难以招架。
比如,经营古旧图书的独立书店布衣书局,从最早在北京二环内协和医院对过的胡同里一幢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到如今东四环外垡头东路的郊区,书局老板胡同无奈地表示“5次搬家,还不是为了节约成本”。而搬家已经成为许多独立书店无可奈何的常态。
最后,公众阅读欲望的缺失,也是造成书店不景气的原因。开社区书店的邱小石表示,“社会人群的生活被整体消费能力和时间规划所左右。而我们的社会就没有让人闲下来的机制,来我这里的人实际上不认为书贵,但是就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有钱却没时间,是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目前的物质条件还是满足不了人的欲望。只有物质极大的丰富以后,才有精神生活的消遣。这个过程至少还有10年。”
基于上述对独立书店困境的总结,也有人提出了不同观点,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认为,“笼统说‘网上书店的发展对传统书店的冲击很大’,等于什么也没说,且有掩盖问题实质之嫌。网络书店与地面书店的关系,此消彼长,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不假,但在中国内地,却有另一层样式——网络书店唯一的‘取胜’手段,就是实行恶性价格政策,这种情况在别的国家是罕见的。”
2000年和2002年万圣书店开始实践把书店定位成一个“去处”,虽不能说是“为了应对所谓的‘网络书店冲击’,但我们又怎么可能不受影响呢?”面对恶性竞争,“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起一个体系。恶性竞争环境容易摧垮一间书店,但很难击败一个体系。万圣多年来把书店当体系经营,或许是我们‘应对冲击’的正确选择。”至于未来独立书店的命运,“我以为,独立书店的存亡绝不在连锁书店多寡,亦与独立书店数量无关,全在操作者认识、对待‘两难’的能力。换句话说,独立书店,因其独立所以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