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多,有善也有恶。因为人性中有恶,因此组织需要有约束甚至惩罚性的措施来抑恶。因为人性中有善,就更需要组织中好的机制和文化来扬善。只靠抑恶是造就不出伟大的组织的,只有扬善才可能让组织拥有灵魂,走向伟大,基业长青!
我们相信,人人心里都有魔鬼,但人人心里又都有真善美的天使和英雄主义的雄狮。把天使和雄狮唤醒了,魔鬼自然就沉睡了,人的才能、勇气、精神等等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因天使和雄狮的苏醒而得到极大的生长。做组织,就是要把组织内的人内心中真善美的天使和英雄主义的雄狮唤醒。我们认为,这是组织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也是组织本身的最大价值。
创建了一个组织,首要的就是要对这个组织内的人负责。一是负责组织中的人的物质生活,要能够更好地解决大家的衣食住行问题;二是负责组织中的人的精神生活,也就是使人的精神不断升华,是人性的抑恶扬善。
要想对组织内的人的物质生活负责,就必须让这个组织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创造得越多,社会回报得越多,组织内的人的物质生活就解决得越好。靠欺骗有时也能换来物质,但终究要露馅,长不了。要想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组织内的人就要有本事,还要愿意干。因此,建设组织,实际上就是三件事儿:1、怎么样才能让大家不断长本事;2、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愿意把本事都用出来;3、这么多有本事又愿意干的人怎么样组织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力。这三件事儿,或者归属于领导问题,或者归属于管理问题。
只是用物质手段去激励,那激励的效应是递减的。今天100块钱有激励作用,明天得200块钱才有激励作用,后天得1000块钱才有激励作用,最终会再多的钱也只是感到满意,而不会产生激励了。那这个组织也就算发展到顶了,紧接着就会走下坡路。要保障物质需求,同时始终都知道,必须要用使命、理想、价值等这些精神手段去激励,才可能使组织永远向前。这种精神激励手段的效应是递增的。
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其领导水平是高还是低,首先就看对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个手段如何使用的认识、把握以及分寸感觉。
如果一个组织只是能给其成员提供金钱、权力和岗位,却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价值皈依和精神家园,不能给其成员提供工作和生命的意义感、价值感、崇高感和荣誉感,这个组织是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的。这样的组织也不会吸引来那些有精神追求、理想追求的杰出人才。那么,一群只是追逐物质的平庸之辈聚在一起,又能追逐到多少物质呢?这样的组织又有多大的前途呢?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组织的战略设计不能再像大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提前好多年就设计好未来N多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因为组织所处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一切长远的计划都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在战略目标的规划上,就要变成一种模糊规划。比如,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再说什么时候要建设多少所学校,要开展哪些业务就不行了,而只能确定一个大致的发展方向,比如,对于阳光来说,根据组织的使命——让更多的人因我们而幸福,那么,凡是在教育领域中能够符合这一使命的事情就都可能成为涉足的领域。外语培训可以,职业教育可以,家庭教育也可以,教育教学技术也可以….
因为环境变化太快,一切资金、技术的的准备都不足以应付环境的变化。而此时,人才成为了应对变化的最有力因素。又因为有了大量的风投,只要有人才,就不愁资金,因此,未来的企业,最核心的资产真的就变成了人才!所谓战略路径,也变得要完全因人才而定。比如,在一个模糊的大的战略范围内,我们找到了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开展哪方面的业务。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即使有再多资金,也只能打水漂。今后的组织架构乃至业务版图都只能围绕着核心人才来搭建。
关于90后。我们相信,任何一代人都不是垮掉的一代!只有垮掉的时代(那基本都是因为政府原因),没有垮掉的个人。大家谈论的目前90后的诸多缺点,我更愿意认为大部分是60后70后的认识偏见,就像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调皮等缺点,而这恰恰是孩子们具有好奇心与想象力的体现。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也许恰恰是90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是60后70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现在所有的组织(包括政治组织),得90后者得天下,这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事实。既然如此,唯一的出路,那就是好好研究90后,认可接纳90后,然后组织激发90后。
彼得.德鲁克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不能不佩服老先生深刻的洞察力和让人惊叹的前瞻性。社会发展到现在,知识工作者已经成为了社会从业者的主流。即使是传统的产业工人,因为社会的发展,其心理需求精神需求也已经与知识工作者越来越趋同(富士康十几连跳就说明了现在的产业工人也对心理及精神的需求比以前要多得多)。德鲁克认为,知识工作者只能被领导,不能被管理。那么,对于我们培训学校这个知识工作者聚集的领域,一切组织结构的设计、管理制度的设计、企业文化的营造等等,似乎都要以此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