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日里,导购小米接待了一位中年妇女。这位顾客逗留了半个小时,小米向她积极推荐了各种东西,但是顾客最后什么也没有买就走了。顾客走后,小米感到身心疲惫,心想怎么常遇到这种讲了半天什么也不买的顾客呢?要是自己能辨别出“真假”顾客来,工作会轻松很多。
如果我们用心统计,每天的来客数中,约5%的顾客来店里并非来消费的。问题倒不在于其来店的目的是什么,而是一些同事在他们身上花了过多没有必要的精力,结果自己累,又没有效果。如果我们在接待顾客时能识别出那些并没有购买意图的“假顾客”,将可以节省精力、减轻负担。
当然,这里所说的识别,并非是判断出顾客不购买就因此不导购,而是调整导购策略,将精力用于那些有更高效益的顾客身上,也就是说,不做无谓的导购。这与有些同事抱着“早知道这个顾客什么也不买就不导购了”,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后者显得消极,且不买的顾客并不是“非消费者”,一些顾客不买只是暂时没有确定,还在考虑中,这与非消费者是有区别的。那些不买的顾客我们接待了,他们同样会非常感谢,而非消费者,他们只是将你当成了他们的工具,并不会在心底感谢你。
该如何识别“假顾客”呢?
进店状态
一般来说,有购买意愿的顾客进店时步子都是相对快的,那些“非消费者”常常左顾右盼,目光涣散,行动缓慢,当我们上前询问时,常会觉得受到惊吓一样有意避开,这是“非消费者”类型中较常见的一种。
停留时间
真正的顾客如果“无消费意愿”,一般来说不会在店里逗留较长时间,但是“非消费者”可能会故意停留较长时间,以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或者达到休息等其他目的。
特殊非消费者类型
我们常遇到的“特殊非消费者”有竞争对手、仿价者、媒体人员、政府检查人员等,当他们以“神秘顾客””的身份进店时,我们也会耗费较多精力,但是无所作为。识别他们一般也不难,这些类型的人员问的问题感觉与一般顾客不同,有难度且说话有点专业,尽管他们会尽量避免专业词语,但是仍会透露出业内人士的气息。
始终不给你明确的反馈
真的顾客,不管接不接受推荐的产品,都告诉你结果,但“非消费者””故意吊胃口,这是有悖顾客进店常理的。如果这些“非消费者”进店也就只是一会儿,不耽误较长时间,影响也不大。怕就怕如小米遇到的这种类型,我们要特别留意,识别后要懂得节省精力,如果顾客要逗留也没关系,只需保持警惕即可。
这与那些需要慎重考虑才做出决定的顾客是不一样的。一些顾客也需要磨很长时间,但是他们始终透露出的信息是想买,只是不舍得或者仍在犹豫。他们常提出困惑,注意力一直在与你交流或者在某些想买的产品,这个并不难鉴别。
银行里的工作人员对假币的感觉并不完全是因为非常了解假币的特点,而是他们天天与真币打交道,当假币出现时手感不一样,因此能迅速识别。其实导购也是一样的,遇到真的顾客多了,就能轻松识别“假顾客”。当顾客是“非消费者”时,也不要弃之不理,而要保持良好态度,理性接待,保留精力,这样上班会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