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郭静的理想,是再创一所东方的“哈佛”。带着自己的“强人教育”项目,她闯进了西安首届“创富实践家”青年创业大赛的12强。
过关斩将,郭静收获了信心,得到了评委的指点,宣传了自己的培训学校。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和她一样白手起家、同为“80后”的12强选手蒋东峰和李晓波。
参赛的选手,大多是郭静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为鼓励更多青年自主创业、实现梦想,共青团西安市委、西安市创业办、陕西电视台等11家单位日前联合主办了西安首届青年创业大赛。
“大赛激发出大学生群体不可小视的创业原动力。”团西安市委副书记吴逸伦介绍,报名参赛的6000余项目,包括高科技、服务、文化等多个行业,其中大学生项目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决出的12强中,大学生创业亦占6席。
把大学4年当做8年来用
蒋东峰的“大学生创业联盟”项目,为评委们普遍看好。项目独特的运作模式,是他自己的校园创业经历的结晶,也是打动评委的亮点所在。
送纯净水、开打印部,把校园风景作成VCD卖给新生家长,大学时代的蒋东峰很有商业头脑。2006年,蒋东峰与4名同学携手创立了“‘我家’大学生创业联盟”。创业联盟先在校门口开起一座“招生超市”。“招生超市”网罗多家培训机构,从公务员考试培训、四六级培训,到驾校招生、计算机过级,五花八门,超市对进驻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成交抽成、管理收费。不久,蒋东峰又琢磨出“创联E卡通”,购买了E卡的学生,光顾校园内外加盟的KTV、西餐店、书店、餐厅、美发厅等等,可享受打折优惠。同时,持卡学生还能得到兼职、推荐就业、创业沙龙、咨询服务等多项服务。
2008年4月,创联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团队壮大到300人,经营范围涉及30多个项目,形成招生超市、蝴蝶昆虫全国巡展等五大主营项目。这时的蒋东峰又开始构造创联“创业培训体系”。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蒋东峰认为,不能等到毕业时才考虑是考研、就业,还是创业。除去上课,大学生一年12个月有180多天都是空闲的,完全有时间通过实践找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大学4年可以当作8年来用,一半上学,另一半用来实践,试过了才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
和蒋东峰类似,从迈进大学校门开始,李晓波便善于“发现”。
入学军训,他用自己的“柯尼卡”为舍友拍照。领照片的同学主动提出每张付给他1元,而冲洗费每张只要3角5分。李晓波灵机一动,跑上跑下为全楼的新生拍照,轻而易举地赚到了400多元。军训结束,李晓波发现有农民工捡拾学生扔掉不穿的军训服。他立即出动,一分钱没掏收回的200多件军训服一经倒手,又挣了1500多元。
李晓波感慨:“大学不缺少商机,缺的是发现商机的眼睛。”从此,圣诞节卖玫瑰、替武术班拉人招生、为企业组织礼仪团队……李晓波月月都有进账。大二时,他参加了一项政府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培训,并在相关活动中以自己的“彩虹校园”高校市场运营推广项目在全国100多名选手中拿了第四名。
2006年毕业那天,李晓波开始运营属于自己的公司。目前,公司专职员工24人,合作企业300多家,去年营业额达到130多万元。李晓波说,青年创业要有些主动学习、敢于尝试的精神,“经历了再去做选择,就不会太难”。
好项目也有软肋
“这个项目主要针对校园活动和大学生兼职市场,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少,因此收益稳定。”这是评委对“彩虹校园”的肯定。但在评委眼中,这个项目仍存在很大局限性,“项目技术含量低,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很容易被别人模仿复制。”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陕西金马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俊杰认为,如果学校团委、学生会认识到商机,自己运作,这块市场也可能被挤掉。在校园阶段,它可以作为很好的大学生实践平台,而一旦面临真正的市场,其模式就显得欠成熟。何俊杰表示,“彩虹校园”的软肋是很多校园创业项目的共性问题,“原因就出在校园思维和社会的对接上”。
同样的困惑也出现在蒋东峰的创业经历中。
至今年,蒋东峰的创联“大学生创业培训”项目已小成规模,培训人数将近400人次。但由于思路上的分歧,去年刚刚吸引来的20万元投资抽身而去,创联遭受打击。投资方认为,搞培训就是为了赚钱,股东希望培训做上规模后,就开始单纯售卖教材、组织上课。“但我们想做的,是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的整体项目,而不是纯粹的挣钱。”蒋东峰反问:“如果一边是暂时利益,一边是理想,你选哪个?”
很多员工选择了离开,但蒋东峰依然坚守:一个商业模式要想成功,必须要经历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