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提起这首诗,人们不禁会联想到湖水、草地、白鹅的画面,但是近日,记者见到了别样的鹅之景:排排整齐的果树下,一只只白鹅灵动地蹿着,没有了湖水、草地,却让果树与白鹅相映成趣,宛若一幕舞剧。
询问起打造这一“舞剧”的创作者时,村民们都指向了一个人——徐锐。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的这个小伙子,2009年大学毕业后加入了大学生村官的队伍,回到临猗担任起嵋阳镇白堂村村主任助理一职,现在已是临猗县政协委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
3年时间,徐锐付出很多,也让他进步很多。
“庙小”也能把事做
回到家乡,徐锐看到因为果业富裕起来的村民,生活的村落依然没有多大改观,全村巷道只硬化了两条,还是个“半拉子工程”。由于没有统一规划,村民的院基高的高、低的低,走在巷里像是翻座山。有风时,巷里尘土飞扬;雨雪天,排水不通,拖拉机、三轮车打滑难行。村委会还坐落在以前村小学破旧的房子里。村里的基础设施远没有他想的好,但也让他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了解到山西省从2009年起实施农村“五个全覆盖”。借此机会,徐锐向每家每户宣传政策,鼓动大家一起出力修路、盖房、美化村庄。每次,他总是带头拎着工具到施工场地。路修好了,车才能进来,村庄漂亮了,客商才愿意来,苹果等经济作物才能卖出去。
旧貌换新颜。如今的村庄已家家户户门前通了水泥路,笔直的巷道打通了村里南北东西,门前的一条条沟渠也让路面不再积水难行,村委会也搬进了水泥砖房。尘土少了,村民也愿意出来了,尤其是村中心的那个器材活动地总是聚满了人。村里老人们说:“现在村里啥都好了,雨天走路不怕摔着,在村里还能打着城里的面的。”
慎之又慎把鹅选
说起养鹅,徐锐忘不了2010年初遭遇的那场“倒春寒”自然灾害,使全县经济大受损,这个事件让徐锐认识到全县的收入方式单一,多数人的经济来源仍局限在单一的苹果产业上,这让他萌生了为当地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想法。
谋定方能动。徐锐分析了村里的优势,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全村的12眼井和黄河水灌溉可以实现耕地及时用水。特别是目前村里发展坡上果树、坡下枣树,在不放弃原有果树的前提下搞林下养殖是条出路。经过成功事例的对比和网上资料的查询,他将养殖对象确定为以吃草为主的鹅。鹅既适合林下养殖,饲养起来也不算困难,又能获得较好收益。
经过村两委会的讨论,大家同意了徐锐的创业项目,决定先以小规模养殖为示范地。鹅种的选择问题马虎不得。为选鹅种,徐锐跑运城、上太原、去河南、到湖北,广泛收集肉鹅的养殖信息,也不请自来到别人的养殖场地学习请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河南洛阳找到一家肉鹅养殖场,那里的肉鹅成长周期短、见效快,适宜村里养殖。
有了鹅种、场地,徐锐自筹了5万元购置设备、饲料开始细心养殖。作为养鹅门外汉,他边学边养,当起了全职“鹅爸爸”。2010年9月,第一批肉鹅卖了出去,徐锐收益了8000多元,宣告了养鹅项目的成功。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第一批肉鹅的成功,增强了徐锐的信心,也让村里看到了林下养殖的致富可能。为了减少失误,实行科学养殖,徐锐组建了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集中培训、讲授技术、传授经验。
2011年4月,徐锐筹资27万元建了较大规模的肉鹅养殖基地,带领着村民一起搞林下养鹅。
现在,他的养殖场辐射到全县11个乡镇,带动养殖户87户,养殖总规模达11.75万只,每批可达5000只肉鹅,每户年均增收1.3万元。目前,徐锐的养殖基地被嵋阳镇镇政府挂牌为“临猗县嵋阳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
扎根基层、积极创业,徐锐在临猗县走出了一条新的经济致富路,这也让他先后获得“农业技术推广员”、“临猗县十佳大学生村官”、“临猗县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12年他被增补为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