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成本有差别
同样100支数纯棉面料,织造技术不同,价格会相差近十倍。同样的设计,面料辅料导致的成本差可达百倍。
“商场总搞折扣活动,但是衣服原价太高,所以折后还是贵!”在外企工作的孟小姐月收入约5000元,工作日的午休时间她都会去写字楼附近的商场逛街,选好款式后再去街边小店“淘”相似款,“同样的设计,价格相差十几倍,真不明白商场里衣服怎么这么贵!”
面对孟小姐的质疑,售货小姐坚决反对。“我们的面料是进口的,设计是法国的。成本高,价格自然高!”
服装价格与成本真的密切相关吗?
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祁材介绍,从面料来看,消费者经常接触的面料包括棉、麻、丝、毛、化纤、混纺。受工艺影响,传统意义上比较便宜的化纤面料很可能比天然丝的价格还要高;同是常规的100支数纯棉面料,织造技术不同,价格会相差近十倍。再加上印染、后整理等环节的差异,一米纯棉面料的价格差可能几十倍。
从辅料来看,不同档次的纽扣、拉链、装饰品的价格差距很大。以纽扣为例,普通树脂纽扣每颗成本不足一分钱,而同样大小的高级贝壳纽扣价格高达2元多,之间的差价就有200多倍。
以上生产成本的差别,直接体现在成衣价格上。比如,在国内热销的服装品牌ZARA,其新款式样与迪奥等国际大牌相似,而价格却连迪奥的1/10都不到。这不仅因为其省略了大量的设计费,也因为这二者的面料相差甚远。
“顾客可能看着街边店或批发市场卖的衣服,与商店销售的品牌差不多,但是面料不同,衣服的穿着寿命和洗涤寿命就完全不同,顾客凭肉眼可能很难辨别优劣,”新世界Che Che女装专柜的销售人员说,“800元的裙子你穿几年都不变形不褪色,80元的可能洗一水就没法要了,这么看商场的衣服也不算贵了。”
2.定价关键看市场
一件衣服生产成本100元,加价率8,售价即为800元。国内品牌的加价率通常为几到十几,取决于市场接受程度。
“看上眼的衣服起码要一两千,赶上我半个月工资了!”在王府井百货逛街的刘先生打算买一条长裙送给母亲,转了几个柜台,衣服标价却让工作刚1年的他囊中羞涩。“你看收银台前的人也不少,现在商场消费的不是能挣的,就是敢花的!我这种两头不沾边,只能穷逛。”
与部分消费者的“难以承受”相比,商场多数销售商表示“皇帝女儿不愁嫁”。“现在大家收入在涨,卖得很好啊。”LIME柜台的销售就表示,该品牌千元以上的衣服都卖得很好,很多款没有等到打折就已经售罄,购买者对价格并不敏感。
“现在服装的定价与生产成本的关系已经不大了,市场接受度决定一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企业总经理表示,服装是否被市场接受,主要看设计和营销。因此目前做内销的服装企业在定价时对面料等生产成本的考虑已经很低了。
据介绍,服装企业在定价时,会制定一个加价率。如果一件衣服生产成本是100元,企业决定该款式的加价率是8,那么它的售价就是800元。加价率与品牌的市场接受度直接相关,品牌越被认可,加价率越高,例如路易威登等国际一线品牌的加价率可能高达几十倍,而国内品牌的加价率通常为几倍到十几倍 。
“衣服是时尚产品,价格与成本无关,与需求挂钩。只要营销推广得好,多高的价钱也不愁卖不出去!”该经理表示,部分二线品牌为了提高身价,去国外注册商标,谎称是外国进口面料、外国板型和外国品牌,十几元的成本就敢标价三四百,其实是国货,“这就是服装营销。只要有人买,市场也就接受它的高价。近两年,国内一线商场的服装销售额都呈大幅上升趋势,说明消费者还是接受定价的。如果一些消费者感到价格高,可能是收入与目前社会消费能力的平均水平有差异。”
3.标价的30%被商场拿走
“进场费”、“商场扣点”、商场租金、各种各样的“公关费”,最后都要摊进服装价格中。一些高档商场扣点高达35%
接受采访的服装企业普遍表示,服装标价中零售渠道成本占了三成,甚至更多。如果说其他成本可以通过改进工艺和提升管理来降低,这部分成本却是“硬指标”。
要进驻商场,服装供货商首先交纳进场费,数额依商场档次与规模而定,主要包括商场海报费、促销费、违约费、仓储费、广告费等几十种名目。其次,多数服装专柜均被要求参与商场常年举办的各类折扣活动,并义务接受商场会员的优惠折扣,这意味着,服装企业定价时必须预留相应的价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