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的课堂是决定生源和续班的主要因素之一。各位老师在教学中会用各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可是,你确定你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吗?活跃课堂过程中都有哪些误区呢?看看腾飞教育的名师是怎么做的。
活跃课堂的目的
1. 保证课堂的参与度
为什么要保证课堂的参与度?因为只有保证课堂参与度,才能保证课堂知识的有效传达,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是孩子来我们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2. 提升学生上课时的感受
来培训机构学习的孩子,从礼拜一到礼拜五的课业负担非常繁重。如果来培训机构也变得非常沉重的话,就会给孩子一种非常沉闷、压力很大的感觉。久而久之,成绩也无法得到实质的提高。
活跃的课堂,会让孩子觉得放松和有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活跃的课堂,可以给孩子在其他学生面前表现的机会,帮助孩子提升自信。最终,将会增加生源和稳定续报。
活跃课堂的误区
1. 不合时宜的合作探究
为了活跃课堂,老师常常会组织分组讨论。在保证参与度的前提下,有些分组讨论是可行的。但是,在有些不必要的情况下,分组探究就只是“有其型而无其实”。
对于培训机构,学生之间并不熟悉,有些讨论仅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讨论,而且可能会局限于好学生的范围之内讨论,而那些不太自信,或者成绩不太出众的孩子,就会作为旁观者,游离于讨论之外,达不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因此,像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属于非常失败的学习,不能保证每个孩子的参与度。
2. 满堂问
有的老师在提问时,会让这个学生回答一个,那个回答一个,大家轮流着来,以保证孩子都参与进来。认为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多,就教的越多。
而实践证明,关键在于这个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切中要害,是否能够有指导意义。这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课堂上提问的数量。
例子
老师提问:“你们看今天的黑板上有什么啊?”
学生回答:“我看到有个配图在动”,“我看到你的排版没那么干净”。
但老师是想引出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内容是“牛吃草”而已。
这样“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意义就不大了。
3. 没有针对性的表扬
老师为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经常会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肯定的表扬。比如,平常会说“很好”,“非常好”等词,而这些词都太宽泛,孩子早已各种无感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老师并没有确切说孩子究竟好在哪里。
“非常好”可以使用在许多场合。老师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并没有觉得孩子有哪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并没有说明这个举动有多么值得别人学习。
过多的使用泛滥的表扬,使表扬很廉价。
许多老师对于任何学生的回答,也不管回答是否在点上,都说不错,挺好。用多了这种表扬词,就让学生感觉,这样的表扬词就显得很廉价。没有针对性的表扬,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误区。
4. 过度随和的师生关系
由于孩子的课业负担很重,许多学生可能本身就不是很愿意来培训机构上学,因此有的老师为了拉近和孩子的关系,就以“大哥哥”或“大姐姐”相称。
这样做的好处确实很明显的,但是老师和学生过于熟悉,在课堂和作业时,学生就会有和你讨价还价的行为。这对成绩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有害的。
所以,过度随和的师生关系也是一个无缺。老师还是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活跃课堂的方法
1. 恰到好处的拓展故事引入
一个好的引入,能增加学生对本次课堂的兴趣,可以使老师有一个比较好的威信,也能够取得许多学生的青睐。
引入的故事,并不一定要和接下来的课有关系或直接关联。一个有教育意义或者充满意义的引入故事,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几段来讲,让孩子有点神秘感。这样子可以提高下次课出勤率,一举两得。
2. 给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展示的舞台
可以在课前或课中抽出几分钟,搭建一个舞台,让孩子演一个故事,讲解一个题目,给孩子一个锻炼机会。
这样趣味性的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对课堂的依赖程度,以最终保证续报。
3. 目标明确的提问
提问不能简单以多和少来划分,而应该以质量为重点,尽量做到目标明确的提问。
问题难度的定位
一定要在孩子能够回答的范围之内,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展示自我,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目标要明确
有些比较宽泛的问题,可能会引起以下问题:孩子无从下手,孩子回答天马行空,这都不利于老师把控课堂。老师还是应该在备课时多下点功夫。
4. 接地气的学科应用
现在的孩子都感觉学习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数学,有的学生可能会想,我只要会个加减法就行了。因此,老师将这些冷冰冰的学科知识变得更加接地气。
课中课后,告诉孩子这一节课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讲一些积极的实用体会。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老师的个人魅力。
本文只是对活跃课堂误区和方法的一些浅谈。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都应该因地制宜,因学生制宜,因老师制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应用本文提到的这些手段,才能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让孩子喜欢上你的课堂,生源和续班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