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幼小衔接只是幼小之间的课程过渡,只要完成这个过渡就万事大吉。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就会发现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教育模式,而是结合孩子年龄段的特殊性寻找一套符合他们成长的培养方案。
本文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幼小衔接班型如何设置?开设幼小衔接应具备哪些条件?
一、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
区别于幼教,幼小衔接不应开设种类繁多的课程,通常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即可,比如:拼音、数学、识字等。
我们可以将这些专业课程视为“硬件”,而“硬件”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软件”进行辅助。对于幼小衔接而言,不应该只停留在学习知识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养成教育,即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那么,幼小衔接中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
习惯培养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二是生活习惯;能力的培养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情商能力的培养,二是生活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3——6岁是“潮湿的水泥期”,7——12岁被称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在“潮湿的水泥期” 里,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和习惯养成十分重要。
但小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班型较大,教师资源缺乏,所以老师没有精力兼顾每一个学生。在幼小衔接阶段,通过对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在小学阶段较为自立,将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降低。
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听讲习惯、练习习惯和检查整理习惯。笔者现以阅读习惯为例,阐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仅是指教材,还包括广泛的课外书籍,主要包括童话、寓言故事。对于6岁左右年龄稍大的孩子,文史和常识知识更加适合他们。
常见的阅读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朗读、默读和背诵。
阅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对一名低年级的学生,也就是一二三年级这样的学生,能够坚持阅读30分钟,而不去吃东西喝水,即可初步视为养成了阅读习惯。
对于一个幼小衔接的孩子来说,他能够坚持阅读15到20分钟就可以了。孩子拥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意味着他的注意力可以集中从而得到锻炼。
注意力的训练方式灵活多变,除了专门开设特定的课程之外,还需要将其放在每一节课中去进行。因为注意力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注意力训练,首先第一项训练是静心训练,第二项训练是听觉训练,第三项训练是视觉训练,第四项训练是思维训练,第五项训练是手脑协调训练,第六项训练是游戏训练。注意力的训练旨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在幼小衔接阶段,通过注意力的训练使得孩子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小学教育。
同样,情商能力方面的训练也十分重要。许多习惯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会在孩子的日常举动可以看出来。比如,教导孩子不要在别人发言时插话,在家里要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去做等。情商方面的训练会更利于孩子长久的发展。
二、幼小衔接班型如何设置?
幼小衔接班型的设置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常见的班型主要有:全年班、平时班和暑假班。
全年班一般时长为十个月,时间设置和小学上课时间相同。
平时班是每天一次课,每次课一个半小时,或者每周两节课,每节课两个小时。平时班的上课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这个规定不是死的。
暑假班的时长一般为5周到7周,设置有半天班的,有全天班的。幼小衔接的班型设置主要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时间和教师资源的优化分配是重点,其设置没有统一硬性的规定。
关于幼小衔接的收费问题,可以参考当地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如果它的收费是一千一个月,那么你的收费就要比它高出200到500这样一个区间。因为幼小衔接教授的东西跟幼儿园教授的不一样,高出的这个价格区间也要参考你的装修条件、师资条件等等。
幼小衔接的收费需要校方实地考察再作决定,因为太高会流失大量生源,太低则会落得“便宜没好货”的贬低。
三、开设幼小衔接班应具备的条件
我们开设幼小衔接应具备什么条件?
首先,得有教室,没有教室是什么都做不成的。
拥有利用率非常高的教室,对幼小衔接机构来说十分必要。
其次,必须要有专业的课程体系。
幼小衔接的课程其实就是三科,数学、拼音、识字。许多幼小衔接机构开设丰富的课程,做着做着就做成了幼儿园的感觉。但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偏小,所以幼小衔接课程中游戏环节必不可少。
最后,拥有自己的教师资源。
许多幼小衔接机构会选择小学老师,但小学老师会有许多已有观念,他个人的意义空间形成之后不利于接受新的体系。幼小衔接机构的教师,还是需要自己培养。只有拥有自己固定的教师资源,才能在办学和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一定要加上注意力训练的课程。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平时的生活十分丰富。比如玩具、手机、电脑等。还有许多干扰因素,如流行音乐,嘈杂的周围环境等等。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家长无法单独完成的,需要老师专业的训练。一家幼小衔接机构想要办得长久,就必须在方方面面凸显出自己的专业素养。
幼小衔接有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它区别于幼小教育之处就在于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是习惯能力的训练。两者结合才是专业的幼小衔接,否则只能是牵强地模仿着幼小的教育模式。对于幼小衔接机构而言,从雷同的模仿中走出自己的路,用专业科学的理念去办学才有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