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这个现象是在无意中的,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对蜡烛流泪的一些问题了解。如果没有看过人们对蜡烛不流泪的各种想法也不会想到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初中时候我们宿舍的一群人就已经开始熬夜了。那时候资金有限,没有多少钱去买一节节的干电池来维持灯泡无情的消耗。觉得买蜡烛比较实惠,所以每人都备有几节蜡烛在床头。(虽然学校严禁点蜡烛)
虽说熬夜,但时间长了,晚上看书也并不是那么认真。没事的时候还是经常捣鼓蜡烛玩。经常把从收音机上拆下来的细铜丝拿来烧热,然后用它去割蜡烛,玩很长时间以后再继续学习。时间久了,我发现我的蜡烛与别人的不同;我的蜡烛的凹坑比别人的程度要大大,而且蜡烛不流油在外边,坑里有一些小黑点(最终证明,这是铜丝融化以后形成的小铜球)。
在证明小黑点的性质以后,我很快明白过来,原来铜易导热的性质在此得到了应用。小铜球将灯芯的热用来熔化蜡烛形成凹陷的坑,蜡烛熔化之后被用掉,铜球下陷继续熔化下面的蜡烛,久而久之,有铜球的凹陷比没铜球的程度要大。相比较而言有铜球的蜡烛比较好,蜡油不容易流出来。这样就不会导致蜡油流出。想那时很多人在想办法阻止蜡烛油流出来,我的发现我觉得是很好的,很有价值。
为了使效果明显,我用铜丝做了一个小环套在灯丝上,结果效果非常好。而且在②处的蜡烛只有半固体状态,看不到蜡油,显得比较干,没有湿漉漉的感觉。
高中时候我在宿舍的地上试过,没流油。而且在最后快要熄灭的时候居然又两次“起死回生”,最后,一节灯芯斜倚在小环中熄灭了。曾经听说,有人把蜡烛放在木头桌子上,结果把桌子给点着了。我一直在想,如果加了这样一个小环也许就不会着了。不过,一直没试过。我想应该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