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黄果梨是独产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谷的稀有珍果,隆务河谷地区由此而被誉为“黄果之乡”。2015年,“同仁黄果梨”被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成功,获得黄南州科技局《同仁黄果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科技成果奖,填补了同仁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白。
黄果梨是天赐的礼物。然而,曾经这一稀有珍果深锁闺中无人识,对它的精深加工和进一步开发利用便更加无从谈起。
事在人为,在多年来不懈的探索中,同仁黄果梨的衍生产品终于惊艳亮相:2000年,该县成功研发出黄果饮料、黄果醋、黄果酒等高附加值的黄果梨产品,并以“晶黄果”品牌获得了“青海省著名商标”荣誉称号。
2013年,通过同仁县扶贫开发局投资300万元扶持资金,隆务庄仁青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成立揭牌,这让“城中村”隆务庄从“一无庄稼地,二无集体经济”的尴尬境地中摆脱了出来,从此,隆务庄271户村民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成为公司“股东”,他们迈进小康的信心更坚定。
今年4月1日,黄果饮料生产季到来,“休息”了一冬的仁青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线再次运转起来。那天,53岁的多杰吉第一天到公司上班,如今她在冷却车间的岗位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而一年前,她还是一位无法做重活的家庭妇女。“我身体不好,也上了年纪,又没啥技术,虽然一直想找个工作赚点钱补贴家用,可找到一份既轻松又赚钱的工作却很难。”多杰吉说道,“今年,公司安排我在冷却车间上班,加上在公司负责烧锅炉的老伴,我俩每个月能赚3600元。”
今天,靠政府的各项补贴、公司年底的分红和上班的“工资”,隆务庄最后6户贫困户的日子过得好起来了。就拿多杰吉来说,2017年,老伴5个月工资7500元,全家低保兜底5口人,一年政府补贴1万多元,公司给贫困户每户补贴1500元、年底分红1000多元,加上公司从自家收购黄果梨所得的钱,去年多杰吉家里的收入2万余元。而今年,她两口子都在拿“工资”,公司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这让她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今年,隆务庄仁青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将完成50吨原果的精深加工,与去年相比多了15吨。“现在,原果稀缺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公司完成今年生产任务的基础上,争取明年大幅扩大规模。”侃本才让说道。原本,原果的稀缺是他与全村“股东”最为担心的问题,而今,压在档案柜中的153份原果收购合同和保安镇赛加村400亩枝繁叶茂的黄果树,终于让他们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出隆务庄,沿隆务河往北进发,汽车驶进保安镇赛加村。刚到村口,我们的目光便被车窗外那一片郁郁葱葱的“黄果林”吸引。
2017年,同仁县紧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在多个片区集中大规模种植了黄果树,向“充分利用特色资源禀赋、发展黄果梨种植产业”的目标迈出了强有力的一步。作为其中一处种植区,经过努力将赛加村400亩耕地化为眼前这郁郁葱葱的果树林。
对于赛加村来说,这是从传统农业向特色优势产业的一次大转变。在村口村委会主任万玛卡算了一笔账:如果种小麦,一亩地收入500元左右,除掉人工、肥料、种子等成本,收入无多;但按照一亩地35棵果树算,一棵树龄3年的果树保守也能收入100公斤,村里和隆务庄仁青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价是4元一公斤,而这片400亩果树林中已经种下了14000株黄果梨树。
最重要的是,果树是政府出资种植的,村民们没花一分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