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在即,同学们有的忙应聘,有的忙考研,二十一岁的王海洋却在学校里开起了一家小吃店。这家店专门卖饼,而且只卖一种酱香口味的烙饼,店名就叫做“天下第一饼”。话说名号虽然起得响亮,但事实上店老板兼任大厨的王海洋同学在开店前就从来没做过饼。为了不自砸招牌,他想出了一条绝对能“包君满意”的店规:“ 味道不好,退回重做,额外再送你一瓶水作为补偿。”当然,为了避免被退货的次数太多,王海洋对自己也够狠:如果饼没做好,他直接丢到垃圾桶——要知道,被丢掉的其实是钱哪。
卖什么呢?卖饼好了
王海洋是山西吕梁人,目前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今年七月份毕业,他的“天下第一饼”店就开在师大龙泉路校区。昨天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做饼、卖饼,生意还不错。
他是如何变成饼店老板兼大厨的呢?这事还得从几个月前,他得知自己考研失败时讲起。话说当时王海洋经过多番考虑,决定暂时不就业,明年继续考研。可那毕竟是一年后的事情了,他觉得自己不能“坐等”毕业,应该“自主创业”,去赚取明年考研前的生活费。
创业得有项目,王海洋想起了自己参加考研培训班时,在一家店里吃到的一种烙饼——当时,他觉得这饼的味道真是美味极了。于是乎,虽然会做饭,但从没做过饼的王海洋,决定去学做饼,然后开家饼店。
向父母借了2万元创业资金后,王海洋找到了做饼的那位师傅,花费1000元买下了做饼的秘诀。4 月一日,“天下第一饼”店开张了。不过,创业青年的征途几乎都不会一帆风顺,王海洋也不例外——他发现做饼的秘诀是假的,“做出来的饼怎么也吃不出原来的味道来”。不得已,王海洋把那位师傅请到店里。师傅做的饼确实好吃,顾客逐渐增加。
“待我学成归来”
生意好了,问题也来了,师傅提出分成。 “竟然是五五分成,要我把全部家当连带收入的一半都分给他,我当然不干。他说,我不给,他就要走人。”咬咬牙,王海洋送走了这尊神。师傅走后的第一天,王海洋亲自上阵做饼。不出他的预料,饼一如既往的难吃。不敢拿自己做的饼往外卖,王海洋悄悄地把店门关了。
第二天,依然紧闭的门上贴出了一张告示: “因为做饼师傅不厚道,我们无法再继续合作下去了。昨天下午的饼是我们自己做的,可能味道很不好,对此我很过意不去。现在我已经前往北京去学习真正的做饼技术了。等我学成回来,大家可以来找我说明情况,除免费带走同样分量的饼外,额外再送你一瓶水作为补偿。”那一天,是四月十六日。
“说真的,看到纸条的时候,心里很震撼,觉得店老板特别真诚。当时就想,等他学成回来,我一定会再来光顾的。”师大学生小李昨天也去买“天下第一饼”了。他回忆说,饼店当时关门一周,无数路过的学生都看见了门上的纸条,一时间,关于饼店老板的事情传遍了校园。
王海洋的店是四月二十二日重新开张的。这一次,他真的学到几手功夫了。“我在网上查到北京有一家教做饼的学校,花了2000元的学费,苦练了一个星期,请师傅帮忙琢磨我偏爱的这一种饼是如果做出来的。”
店门重开,顾客络绎不绝——大家都说,冲着店老板曾经贴在门上的承诺,也得来光顾嘛。
关于“天下第一饼”的传说
昨天中午,一身运动装的王海洋正忙着接待顾客们。看到顾客们已经排了好一会儿队,王海洋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之前的那锅饼,因为失误未能完全做熟就起锅了,王海洋直接用塑料袋把饼装了,扔到了垃圾桶里。“没事,老板,我们可以等会儿。”顾客们很执著,不离饼店半步。几分钟后,又一锅热乎乎的饼子出炉了,每一位顾客结完账后,王海洋又给他们多拿了一些饼。“不好意思了,让大家久等了。”
每公斤15元的烙饼,王海洋现在每天最多能卖60公斤。不过,他说,现在赚钱不是要务:“首先要确保质量稳定。”
现在的王海洋,每天晚上还要赶去参加英语培训。大学四年,在取得法学专业本科文凭的同时,他还考取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了驾照。“做饼只是我暂时的事业,未来,我肯定不会以做饼为生。不过,既然我现在做饼,就要做天下第一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