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中国烹饪协会发布了“新中国60年百姓饮食习惯”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这份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餐桌上的“吃什么”,到用餐方式上“怎么吃”的问卷得到超过1.3万名网友的热情回馈。
该问卷结果显示,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成长,百姓日常饮食行为发生了巨大改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
拒绝每天做饭
本次“新中国成立60载饮食消费习惯”网络问卷调查活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幅幅往昔排队购买冬储大白菜、铝制饭盒不离左右的照片勾起了人们的无限回忆,活动页面的浏览量在很短时间内就突破百万大关,总计有超过1.3万名网友参与了调查。在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在谈到他们童年的菜式时,更多想到的是与大白菜有关;而如今,平时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反而选择吃“素斋”清理自己的肠胃。从温饱到丰富,再从丰富到健康,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饮食观念经历了两次不小的变革。
而进一步的调查数据更印证了人们观念上的全面转变,以往被认为生活观念保守、善于居家的五六十年代人群,拒绝“每天”做饭者居然超过了40%,这些受访者普遍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念不转变也不行了,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下厨为主,但是每周都会有几次外出就餐或叫外卖的用餐方式。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共同分享休闲的时光,显然更加适应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同时,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受访者普遍青睐“不做饭也在家吃饭”的用餐方式,因此外卖服务受到欢迎。如选择必胜宅急送等品牌。他们表示:“享受品种多样、服务优质、方便快捷的外卖服务,比起每天与油烟‘作战’,不知要轻松惬意多少。”
“70后”人群
更关注饮食与家庭
在“就餐方式”和“选择方便”这两大因素之外,如何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如何让一家人相处得更加融洽,是“百姓饮食”观念变迁的又一大特征。本次调查显示,除了上世纪60年代“有啥吃啥”到上世纪90年代“吃啥有啥”的转变之外,人们当前关注更多的是家庭和饮食的关系,而这其中,作为家里“主心骨”的“70后”人士纷纷将选择权投给了“外卖服务”。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结构,正值壮年的事业打拼,让下班回家张罗一桌子饭菜成为了“70后”“无法想象”的事情,参与调查的“70后”纷纷表示:“传统观念里媳妇给一大家人做饭的‘其乐融融’已经不合时宜了,社会在发展,快下班时一个电话搞定一桌子丰盛的晚餐,价格又能够接受,何乐而不为呢,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餐饮文化变迁
引发“外卖”渐入主流选择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作为最基础、最普遍、最重要的“百姓饮食”,不仅铭刻着岁月的印记,更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新中国成立60载百姓饮食习惯”问卷调查活动,特别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居民饮食变化进行了调查,全面梳理了饮食发展变迁的轨迹。
在本次调查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当属人们饮食方式的选择,42%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忙碌,用餐时间短了”。32%的受访者表示当前午餐主要选择“越来越多地叫外卖”,“方便快捷,省时省心”成为超过64%受访者选择外卖的最主要理由。而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外送餐饮专业品牌则成为主流。“当我想吃米饭的时候,我要考虑到妻子爱吃比萨,儿子钟爱面条,这就令我更快速地做出选择,找一家能满足我们全家需要的外卖专业品牌。”活动主办方之一、千龙新闻网对外事务总监文良成说。
调查显示,叫外卖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者的餐饮习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不仅讲究饮食的科学、营养,更兼顾效率和方便。省时、高效、正规的外卖服务已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野,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中国烹饪协会秘书长冯恩援针对此次调查结果表示:“人们更多地选择外卖服务,是餐饮行业的一种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不光是就餐形式,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形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外卖服务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相匹配,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点评
波澜壮阔一甲子,沧桑巨变六十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作为最基础、最普遍、最重要的“百姓饮食”,不仅铭刻着岁月的印记,更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随着人们时间概念的加强、生活多样化需求的提高,处于快速生活节奏中的人们,越来越需要省时、高效、正规的外送餐饮服务。专业化的服务给都市上班族以及家人就餐、聚会提供了全新的餐饮选择。从昔日的家庭就餐到外出用餐,再到在家点专业外送,尽管就餐场所有一个轮回,但是内容及内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记者从必胜宅急送了解到,从2003年进入北京以来,到目前必胜宅送的送餐范围已覆盖北京市区的87%。如此之快的发展步伐,正是得益于餐饮外送方式已经成为百姓日常选用的就餐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