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推行“奶粉进药店”半年以来,如今正面临消费者冷落的尴尬。
日前有报道称,北京市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该市将逐步实现合格婴幼儿配方奶粉完全进药店销售。如果要达到“完全”进入药店,意味着将从现有试点的207家增至5300多家的全覆盖。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走访了首批试点药店之一的永安堂大药房(东四店),发现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冷冷清清,在记者停留的半个小时里,没有看到有消费者前来购买。
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向本报记者表示,他对北京半年前推行的上述新政试点“不反对,但也不乐观”。“如果药店价格跟超市等其他渠道差不多,消费者为何要来药店买?增加一个销售渠道无可厚非,但是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应该让企业和消费者‘顺其自然’。”
“第四渠道”的尴尬
初衷往往都是美好的,但是终究还是绕不开现实的考验。
2013年10月26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牵头的“奶粉进药店”试点正式启动,在北京四家连锁药店医保全新、嘉事堂、金象和永安堂的5个门店,通过设立ATM机的方式,消费者可以“自助”购买到11个品牌的婴幼儿奶粉。
当时进入首批试点的奶粉品牌包括伊利、贝因美、飞鹤、雅士利、三元等7个国产品牌,以及惠氏、多美滋、雀巢和雅培等4个外资品牌。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此前对外表示,此次奶粉进药店的品牌奶粉均由厂商直接发货,并在每罐奶粉罐身贴上监管二维码直运到北京,然后通过有医药物流配送标准的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进入药店装入奶粉售卖机中,全程封闭,每一环节均可追溯,一旦出现任何问题便于追责。
东方艾格乳业首席分析师陈渝昨日向本报记者称:“政策试点半年以来,效果并不是很好,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增加一个奶粉销售渠道,但不能把药店限制为‘唯一’渠道,否则就是对消费者权利的剥夺。”
在永安堂大药房(东四店)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区,记者发现确实有一台自动售货机,不过专区周围冷冷清清,几个店员在旁边聊天。当记者询问如何使用该机器时,店员前来支招,不过随后又离开了,并没有继续讲解和推销。该药店中仅有少数几个品牌有赠品活动,未见折扣优惠,惠氏金装幼儿乐罐装配方奶粉的售价是178元。
随后,记者来到附近的沃尔玛超市看到,婴幼儿配方奶粉占据了一整排货架,美赞臣、惠氏、多美滋等多个品牌均有不同力度的折扣或赠品活动。上述惠氏金装幼儿乐罐装配方奶粉在沃尔玛则是折扣价148元,两位年轻女士正在选购雅培亲护配方奶粉,她们正在和销售人员商量,希望能争取到一些赠品。
“这项工作在中国市场推行有点‘想当然’的感觉,并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大家对国产奶粉的信任问题”,王丁棉认为,奶粉的安全事故,绝大多数出现在生产环节,政府不该过多干预销售终端,最好应该“顺其自然”。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秘书长、西安市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的认同,他认为,“奶粉质量好坏,与在药房还是超市售卖没有必然联系,不能靠拍脑袋推行,国家可以引导消费者到药店购买,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搞渠道垄断是行不通的。”
在“奶粉进药店”之前,国内奶粉销售主要有商超、母婴店和网购等渠道。有业内人士直言,药店实际上是新兴的第四渠道,但能否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从目前来看还是相当困难的。
提振国产奶粉信心
自推出以来就饱受争议的“奶粉进入药店”新政,其初衷毋庸置疑是美好的,对婴幼儿配方奶粉这种特殊食品进行严格监控,保障食品安全健康。
再继续深入推敲,之所以这种千方百计的严控,还是源于国内乳粉领域的信任危机。如何重新提振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并有效管理“洋奶粉”的安全,成为摆在国家有关部门面前的考题。
“奶粉进入药店”也仅仅是从终端着手的一步棋,与此同时,国家也从源头上出台了相关文件。日前,国家认监委公布了两批共计46家婴幼儿乳品生产企业在华注册名单,未经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允许进口中国。
乳业分析师宋亮对此表示,“此举从源头上保证国内销售的进口奶粉乳品符合中国食品安全要求。国家对洋奶粉的新规,能规避大批海外代购及海外小规模代工行为,杜绝国外仿制大品牌奶粉流入国内”。
近日,国家食药监局通报称,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已经进入收官阶段,5月31日止,如果无法取得新的生产许可证,将无法继续生产销售婴幼儿奶粉。
2013年12月25日发布的新版《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也被称为乳业“最严奶粉新规”,设定了更加严格的审查项目和许可条件。该细则要求企业应当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按照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等要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信息化管理、产品追溯及召回制度等。
除此之外,三元股份日前还获得北京市千万元的财政补贴,用于三元的“安全健康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研究与产业化”研发项目。
“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乳业在行业运行和企业管理上处于混乱失控状态,造假流行、消费者提心吊胆不敢放心饮用;2008年之后,国家对乳业的管控更加严格并日趋规范,企业运行得更加有序,但百分百恢复信心仍存一定距离。”王丁棉认为,抓食品安全,不仅要抓原料和加工环节不出问题,对人的教育和素质的提升也不能疏忽,同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