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江苏理科状元吴呈杰“火”了。这个一直以新闻为理想的阳光帅小伙被前来采访的记者苦劝之后,打算转投金融专业,但表示“依旧会坚持新闻理想,以后还是想成为一名财经记者”。
有的网友戏称苦劝状元改投金融专业的记者为“业界良心”,许多从事媒体行业的网友也加入“自嘲大军”,调侃起传媒、文史哲专业等所谓“低性价比专业”的“血泪史”。
对于千千万万名高中毕业生而言,挑专业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平生第一次对自己命运的抉择,状元们也不例外。因为这个特殊的头衔,他们的选择更为大众关注,自然也被赋予了某种“社会指向标”的意味。
状元选择哪些专业,也折射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笔者的父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高考,那时身怀理想主义的状元们最向往的,是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等文理基础性学科专业。事实上,几十年光阴逝去,这批当时的佼佼者不少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时过境迁,市场经济发展大潮催热了经济、管理等字眼。蓦然回首,国内顶尖大学的相关专业成了状元扎堆的地方。“如果你有幸成为某省状元,需要纠结的,只是到底去哪所顶尖大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当社会主流认为状元不读热门专业就是浪费考分的“傻子”时,吴呈杰们想要追逐理想,做出个性化选择,也将面临各种无形的压力。
事实上,如今大多数家长与考生在报考大学专业之前,对专业并没有多少深入的认识,往往只是凭周围人一句话:“这专业就业率不错”“这专业以后工资高”,就用功利化的标准做出了抉择。这恐怕不是一个成熟包容的社会应该具有的现象。
成功本来就不只一条路,为什么只有进了所谓“热门专业”才能成功?成为状元,本身意味着学习能力足够优异。我们是否也应该相信,他们也一样会选择最适合自己性格、兴趣的专业呢?
随着更加追求个性与自我实现的“95后”考生开始进入“象牙塔”,也许社会对状元们也应该宽容一些,尊重他们对个性的坚持,对理想的执着。也许,梦想与理想这样美好的词汇本就应属于这群十七八岁的少年,不妨让他们在各自追梦的旅程上放手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