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俨然成为了“唐僧肉”。相关政策制定时,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反复权衡预期效果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好初衷达到好结果
汽车的日益普及,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不少副作用,最严重的是污染大气环境。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既可以克服这些难题,也有助于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
不过,汽车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且人们更相信传统燃油车辆的性能,新能源汽车由于技术水平仍待提升,其销售市场迟迟难以打开局面。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节能减排的高度出发,近年来国家从财政补贴、市场推广等方面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让相关企业获得了实打实的好处,为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不过,新能源汽车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某些地方和企业的骗补行为不时浮出水面,令人大跌眼镜。对此,有关方面既应该通过全方位清查,让弄虚作假者把吞进的财政资金吐出来,并使其付出相应的代价,更应该扎紧制度的篱笆,把牢公共资金的袋口,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实际上,类似的新闻近些年并不鲜见,国家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俨然成为了“唐僧肉”,一些企业挖空心思骗取财政资金。笔者认为,这既与社会诚信体系不足和企业守法经营意识不到位有关,也与一些政策设计不合理有关。比如,目前对新能源汽车按照产量予以补贴,一辆“6-8米纯电动中巴车”的补贴加起来往往超过60万元,远超生产成本,这意味着只要制造出来就有赚头。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质量是否过硬、市场是否接受就不在企业经营者考虑范围以内了,大不了生产后空着。报道显示,一些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便采取使用低标准电池、虚报续航里程、关联企业之间互相串通、将虚假售出的电池拆分倒卖等手段虚报产量,在行业内成为公开的秘密。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其生产经营需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利润。合理的财政资金补贴能帮助其搭好台、起好步,但如果补贴政策容易被钻空子,一些企业难免就会只瞄准政策生产“政策性产品”、提供“政策性服务”。这就像母鸡孵小鸡一样,刚破壳当然需要细心呵护,但如果小鸡永远待在鸡窝,不愿到外面闯闯,反而不利于小鸡的成长。一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相关政策制定时,应该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反复权衡预期效果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好初衷达到好结果。骗补能否逼出精准补贴?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