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浙江政府与乐视在杭州启动了包括乐视超级汽车生态体验园区、智能汽车产业基金以及互联网金融多个项目的战略合作。乐视表示,将在浙江投资200亿元建乐视超级汽车生态体验园区,第一阶段规划用地约4300亩,预计乐视超级汽车工厂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40万辆。
应该说,从乐视宣布要造汽车,到现在项目基本确定落地,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对于汽车现代工业来说,速度都是比较快的。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喊出了进军汽车制造领域的口号,并且蠢蠢欲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汽车如同手机、电视等消费品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制造门槛被不断降低了,再也不是当初我们需要引进国外生产线才能生产出汽车的时代。
但是制造门槛的降低并不等于行业门槛的降低。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不仅会考虑性价比,更主要还会考虑品牌价值,特别是安全性和保值性。而安全性需要经久的考验才能得知,保值性则需要底气雄厚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所以对于这两者而言,都是需要生产商长年累月才能积累获得的。互联网公司快速融资,并且快速需要盈利和让投资人得到回报的模式,在工业领域很难行得通。
此外,从乐视的官方表态来看,乐视生产的车型是智能互联网电动汽车。而对于生产电动汽车来说,乐视所要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法律上的限制,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电动车准入政策的大致框架有三条基础能力:申报企业有3年以上独立研发基础;掌握核心技术以及试验验证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这三条对于乐视来说无疑是很难逾越的障碍。因此乐视完全自主造车的可能性不大,最可能的方式依然是和传统汽车厂商达成合作。换句话说也就是乐视提供概念,完成车载系统的设计,合作或由汽车厂商代工生产,贴乐视或新合作品牌的商标进行销售。这样一来,乐视实际上更倾向于作为汽车内置服务的提供商,而并非制造商。
与政策困难不相上下的是,乐视还面临现实的技术和使用难关。电动汽车的大规模研发其实已经十几年了,但一直没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在电池上。甚至业界有种悲观的声音认为电池技术已经到了天花板,难以出现更大容量和高效的电池。电池始终困扰着电动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即便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也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去消化量产。而在这一技术有重大进展前,贸然进入电动车行业都不是明智的举动。目前的电动汽车车主们更是抱怨不断,人们都很后悔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就购买了电动车。
所以并非科技研发大户的乐视进军汽车制造,而且还是汽车中的硬骨头电动汽车,是很奇怪的行为。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这种布局不仅烧钱而且很难赢得赞誉。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在目前主流业务发展到了瓶颈的情况下,乐视打汽车牌要么是为了融资,要么是为了圈地。至于不知何时才能出现的乐视汽车,对于缺乏足够研发团队和生产经验的乐视,我们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了。